對發育的理解

胎兒的發育

有關從胎兒時期開始的嬰兒發育,日本嬰兒學會理事長小西行郎曾經在他的著作《理解有發育障礙的孩子》中做了詳盡的論述。

他認為,嬰兒從胎兒時期就開始運動了,運動分為兩種:一種是受精後第8周左右開始的“自發性運動”;一種是受精後第13周左右開始的“反射”。所謂“自發性運動”,是指可以讓身體流暢活動的綜合運動,而“反射”指的則是與自己的意願無關的不隨意肌引起的動作。在“反射”運動中,有眾所周知的“原始步行”以及“握手反射”等。

但是,在胎兒時期,隻要子宮壁碰到身體,胎兒就會自然地緊緊握住手。胎兒可以非常巧妙地運用這兩種運動,使自己的整體運動功能得到發育。

從胎兒時期開始,嬰兒的運動功能就開始發育了,同時知覺能力也開始發育。人所具有的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這些感覺與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除此以外,胎兒的發育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最早開始的知覺是“觸覺”。在受精後第7周時,胎兒嘴的周圍就形成了觸覺受容器,從第10周左右開始,手的感覺受容器開始具備功能,可以開始吸吮手指。其觸覺可以發育到與成人同等程度。“觸覺”是構成使用手腳“接觸運動”核心的感覺,胎兒在胎內期間,一直對別的東西施加著影響。

在胎兒期的“運動”與“知覺”的關係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運動和知覺的協調”。胎兒是自己找到自己的手指吸吮的。

這種吸吮手指的行為是嘴有了對手指感觸的一種行為。也就是說,手指和嘴這兩個部位做到了協調動作。動作協調本身說明大腦和中樞神經回路已經逐漸形成。

從使用“觸覺”開始的五感活動,是妊娠中期的最大特征。

從受精後第23周左右開始有“嗅覺”,到第24周左右開始有“聽覺”“痛覺”,會“眨眼”,到第30周左右開始有味覺,到第37周左右開始有體內生物鍾。體內生物鍾就是到了晚上會困,睡醒之前身體做好了醒來的準備等,是一種控製身體節奏的功能。在母體內,胎兒可以感覺到光的明暗。同時開始對甜味和苦味、聲音的高低、舒服和不舒服有了感覺,這些感覺逐漸被植入運動中。

胎兒的各種運動和知覺的發育,當然是在為出生後做準備。

比如有為呼吸所做的準備,有為吞咽食物所做的準備等。但是,要作為一個人生存下去還有一個重要的準備,那就是與他人進行交流。嬰兒在許多方麵需要父母親的幫助,因此需要將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這邊,需要父母愛自己,照顧自己,這些都需要從嬰兒開始能動地發起動作。

這種交流能力是以“自他認知”為基礎的。自他認知是一種意識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是通過自發性的全身運動和外部刺激來認識“自己”和周圍“自己以外的事物”的。

出生以後

胎兒在母親肚子裏就會在反複運動和知覺中,為維持生命、為與他人交流、為認知自他做準備。當我們觀察這些發育的準備時,就會知道人類是多麼需要社會。就像為呼吸做準備一樣,也需要做社會性準備。準備不僅僅是為了將來,這種準備過程本身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發育大腦”。通過運動或者認知,在大腦中形成“身體地圖”。“身體地圖”是指針對各種刺激,大腦分配哪個部分去感覺的一種作用分工。

就是這樣,胎兒為自己誕生之後做著各種準備,這些準備中也有一些不實用的東西。因為還沒有真正體驗人世,有些部分還需要修正。出生後,嬰兒會選擇必要的東西,修正不必要的部分。這樣的選擇和修正是根據對周圍環境的看、聽、觸、聞等五感刺激來進行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一係列的過程都是由遺傳基因事先編好程序,在妊娠後期轉變為本人有意識的學習。

人的“自他認知”在生存過程中非常重要,在與周圍人的關係中經曆各種“感情”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能力。高興、悲傷、驚詫、憤怒、恐怖等感情,使嬰兒出生後開始對周圍事物感興趣,使用五感擴展行動範圍,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學習。被別人稱讚、被別人訓斥時,根據對方的臉色及表情,嬰兒都會知道自己的行動是否會受到歡迎,會學習到什麼是正確的行為方式。逐漸學會預測對方的行動,理解別人的感情。

有關這個時期孩子之間的作用的研究不多。在保育園實際觀察嬰兒時,我們發現1歲多的孩子就會與其他孩子分工,建立合作關係,這種學習是在0歲階段盯著別的孩子看時就開始的。從那個時期的環境獲得的體驗,是在為真正適應集體生活所做的準備。

嬰兒在出生後3個月左右開始,就會頻繁地盯著自己的手看。

這是一種被稱為“手眼協調”的行為,據說這是“嬰兒認知自己身體的開始”。嬰兒發現自己眼前一直有手,他開始感受到當那隻手在動時,自己的那種獨特的感覺後,嬰兒知道了“自己的身體”,他感覺到眼前晃動的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動,觸摸自己身體以及眼前的東西時,他會去確認那種反饋回來的感覺。再往後,他就想去觸摸睡在旁邊的孩子的手和腳,那是他想去感受那不是自己身體的那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