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公園的狀況是怎樣的呢?土,在雨後會泥濘,人們不喜歡。而玩火玩水會因為有危險而被禁止。雖然有修剪過的樹木,但是又不能使用廢棄材料將秘密基地建在樹上。雖然有水,也不是自然的河流,綠地也都被混凝土固定起來。有蝌蚪和青蛙的積水,被認為不清潔而被清除。這些接觸自然、可以刺激孩子五感的“好的遊戲”,卻因為不易管理等大人方麵的原因,減少了孩子們體驗大自然的機會。
因此,在保育設施中就必須保障有替代這些東西的“好的遊戲”。為嬰兒準備可以刺激五感的玩具。這些東西必須是有手感、可以發出聲音、可以聞到味、可以盯住看、可以四處看、可以保障安全的東西。
玩具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是實現學習、使用、管理、創造、發明的重要手段,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1歲以後,孩子學會比擬各種東西。比擬是指對眼前沒有的東西的想象力、印象力。在這個時期,需要準備的不是具體的、有形的玩具,而是有益於發揮想象力和印象力的東西。比如用積木堆成電車和汽車玩,對於孩子的發育非常重要。
做過比擬遊戲的孩子,在身體各種能力發育過程中,會對周圍事物和場所等發生興趣,開始探索活動。探索活動中“刻骨銘心”的事情會在心裏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們在心裏描繪這些印象,他們的玩就會發展為最初期的模仿遊戲。
模仿遊戲
對於孩子來說,玩伴具有與家長不同的重要作用。在自由玩耍中,小夥伴的刺激具有特殊的魅力。這是因為,“小夥伴玩的場麵比大人更具有應答性、持續性、煽情性。”“小夥伴的活動及應答比大人更新奇、更有趣。”“因為與小夥伴處於相同的發育階段,比大人的行動更容易模仿”,等等。
孩子學會比擬後,則開始過家家,過家家就是模仿大人所做的一切。作為模仿遊戲基礎的印象力,一般在1歲半左右時開始形成。隨著身體各種能力的發育,1~2歲的孩子開始擴大對各種事物和場所的興趣,出於對未知事物的關心開始探索活動。這些探索活動則會進一步豐富印象力。探索中有預測、有期待,是對模仿遊戲的一種準備。從充滿活力的探索活動中誕生抽象遊戲,對各種事物感到不可思議,在觸摸和確認過程中,在心裏描繪,留下深刻印象,開始了最初期的模仿遊戲。
從比擬遊戲到模仿遊戲的過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擬遊戲指的是學著使用杯子喝水,將積木堆成某種食物模仿吃飯,是隻有有了對眼前不存在的東西的想象力、印象力才誕生的遊戲。1歲左右的孩子的遊戲,會模仿大人拿著包去買東西,會將娃娃背在身上到處走。這些行為可以是生活習慣的再現、可以是對身邊大人的口頭語的模仿。在比擬遊戲轉變為模仿遊戲的過程中,會從一個人玩變為幾個夥伴一起玩。
到了1歲左右,孩子在玩的時候會加入語言,玩的世界會更加豐富多彩。孩子受到其他孩子日常生活的比擬和行為的啟發,自己也想嚐試做同樣的事情。從中體驗將印象聯係起來的快樂,然後與夥伴共有這個印象,開始考慮在自己印象中的遊戲裏有別的孩子參加。然後將自己遊戲中的印象用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其他孩子,與其他孩子共享這個印象,一起玩,這就發展成為過家家。孩子喜歡過家家遊戲,是因為容易與小夥伴之間、母子之間、母親的家務、父親的存在等擁有共同印象。
孩子集體
對嬰兒而言的夥伴關係
人們往往會認為,嬰兒時期是大人在單方麵照顧孩子,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有手指,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具有“擁抱”“抓”的行為,但這是家長與孩子主體性關係才有的行為。
同時,這隻有人類才有想在母子之間保持距離。嬰兒在母親懷抱卻反抗著想要自立,這種行為對母親來說會減輕撫育孩子的負擔。這時,“人”“物”“地點”等社會性及文化性的因素參與進來,會使這種分離穩定地進行。如果把焦點集中在其中的“人”上,則夥伴關係在社會性技能、能力的發育上是最重要的。
3個1歲的孩子並排在讀不同的書。其中一個孩子走到書架那裏,取回了另外一本書。受他的影響,另外兩個孩子也會去取別的書。一個孩子已經取了另外一本書回來了,而最後一個孩子卻總是選不出新書,在那裏猶豫不決。最初的兩個孩子會等最後的孩子回來,再重新開始讀書,他倆擔心地看著最後的孩子選書,一直等在那裏。好不容易最後一個孩子選好書回來了,於是三個人又非常高興地開始讀各自的書。一起讀書,並不是大家讀同樣的書,而是在同一個場所大家各自讀著不同的書,對於孩子們來說,大家共有這個場所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同時,共有這個場所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可以不斷看到周圍孩子的讀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