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集團意識之所以如此強大,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幾大原因:首先,自然環境的影響。日本列島身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多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同時國內資源貧乏,領土麵積狹小,因此日本人身懷危機感,卻又有強烈的競爭意識,這就是所謂的島國心理,鑒於自然環境的惡劣,日本人認識到個人力量的弱小和抱團的重要性,因此集團意識在天生的環境中逐漸產生。其次,稻作文化的影響。自彌生時代,水稻等農作物開始在日本流傳,鑒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島國多山地而耕地麵積狹小,絕大多數人口聚集在有限的平原地區,每到農作物收獲時,他們不得不相互協作來進行水稻收割,因此漸漸養成了相互協作共同收獲的習慣。最後,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強調“仁”、“和”“忠”、“孝”的倫理思想,無論是對外的社會交往,還是形成家族的等級關係,儒家思想對於日本文化影響極深,以家或者家族為單位的集團意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集團成為個人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四、家徽和集團意識對日本企業的影響
通過前文我們可以看出,家徽的作用是為了區分不同家族之間的身份信息,集團意識正是通過家徽這種載體體現出來的,家徽文化的發展就是集團意識的發展壯大。自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標榜家族榮譽的家徽開始逐漸退出曆史舞台,隻是出現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中,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校徽、校服、企業徽章、企業服裝等,這種管理辦法就是為了強調企業等組織是新時代的大家庭,強化成員的集團意識和責任感,增強凝聚力。在日本人們通常會把組織和個人聯係在一起,在向對方做自我介紹時會說明自己是某某組織的某人,而不是直接介紹自己的身份信息,這樣的集團意識,不僅把個人命運前途和公司聯係在一起成為利益共同體,而且強化了對於企業的忠誠度,能夠讓成員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翁,對企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日本企業以集團意識為核心,以資曆晉升機製和終身雇傭製為兩大柱石,以學曆主義為標準的用人思想,同時又給予員工長期有效的公平競爭體係。通過這種管理模式,一方麵將企業目標和員工的個人追求目標聯係在一起,強調目標的一致性;另一方麵,個人生活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安心在企業生存工作。同時集團還配有其他組織形式來努力營造家庭氛圍,讓員工在緊張的競爭與休閑的家庭生活中尋找平衡點,通過保持集團穩定來為企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日]加藤周一著.葉渭渠譯.日本文化論[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
[2][日]間庭充幸著.日本的集團の社會學[M].河出新房出社,1990.
[3]程麗華.日本人的集團觀念及其成因初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
[4]萬俊毅,歐曉明.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業特征[ J ].經濟問題探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