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病人的護理
理論研究
作者:於麗坤
[摘要]:明確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及發病機製,探究精神疾病病人的護理技巧,降低精神疾病的發病率,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
[關鍵詞]:精神疾病 病人 護理
當人腦收到不良因素影響時,可發生病理、生理變化和功能損害,從而出現認知、情感、意誌行為等異常的精神活動,為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對任何一種疾病,隻有明確和掌握其致病原因和發病機製才能有效地予以防治,精神疾病也不例外。諸多專家、學者認為遺傳因素、素質因素、理化、生物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機體的機能狀態等於精神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大多數精神疾病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遺傳與素質因素作為遠因,又有生物或社會以及削弱的機體機能狀態作為近因或促發因素。
精神疾病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生物、心理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引起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誌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的總稱。研究表明,在綜合醫院有25%~30%的急診患者是由於精神障礙的原因而就診。據全國流行病學調查,不包括神經症,我國各類精神障礙患者約1600萬人。精神疾病廣義上包括嚴重的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心境障礙、癔症、應激相關障礙、神經症;心理因素相關生理障礙;人格障礙、習慣與衝動控製障礙;性心理障礙;精神發育遲滯與童年和青少年發育障礙;其他精神障礙和心理衛生情況。精神疾病並非不治之症,多數因軀體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礙,如中毒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或腦部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等。經過治療,軀體疾病痊愈後,一般不會再複發。又如在強烈精神刺激下發生的反應性精神病,在刺激完全解除後,如沒有新的重大刺激發生,完全可能不再複發。有些精神疾病雖不能完全根治,但就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也可以使這些患者的症狀得到較快的控製,並較好地恢複其學習、生活和工作能力。當前治療精神疾病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軀體治療。治療形式主要有住院治療、設立家庭病床、定期門診、家庭治療。對精神疾病患者及時而正確的診斷、積極有效的治療殊為重要,但規範而精心的護理更不容忽視。
專家、學者及文獻報告都強調在護理工作中必須掌握對精神疾病患者善於觀察的技巧。
(1)要注意觀察全身有無外傷、個人衛生情況、生活自理程度、接觸主動或被動;對人熱情、冷淡、粗暴或抗拒;食、宿及排瀉情況,對住院和治療的態度。
(2)要認真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情況;有無比較嚴重的相關係統疾病。
(3)更要重點觀察有無意識障礙、有無幻覺、錯覺及感知綜合障礙;有無思維中斷、不連貫、破裂性思維和強迫觀念;有無妄想、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及逃避企圖;情感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如何,意誌行為有無目的性;有否愚蠢、離奇、刻板、模仿動作;有無本能活動增強。
(4)要觀察有否治療不良反應。觀察方法視病情可采取直接觀察或間接觀察。職業道德與工作性質及護理人員的天職都決定和要求護理人員必須熟悉、掌握上述觀察內容和觀察方法,以利醫護合作、護患合作、醫務人員與患者家屬合作,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工作質量。做好精神疾病病人的症狀護理係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對幻覺患者要特別注意其安全,照料好食、宿,可根據病情和個人專長、愛好,組織參加工娛活動,安排繪畫、寫字等力所能及的活動以轉移注意力來緩解症狀。對妄想狀態患者,切勿貿然觸及其妄想內容,尤其要警惕與防範自殺自傷、衝動傷人、毀物、外逃現象發生,可根據其特長和愛好,鼓勵其參加適當的文體活動,以轉移其注意力和改善社會適應能力。對抑鬱狀態患者,同樣要重視與解決好食,宿問題。要盡可能與其進行溝通、交流,鼓勵其參加一些文體活動。更要警惕發生意外事件,切實保護病人及其病友安全。必要時隨時有人陪伴。對興奮躁動患者,必須以親切、冷靜的態度關懷和對待他。還要照料好食、宿,切實加強生活護理,避免刺激性言行,注意安全。對木僵狀態患者,要避免各種不良刺激,注意口腔與皮膚護理,尤其要保證患者營養的攝入及患者自身的安全。飲食的好壞能直接影響健康,同時也關係到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所以,做好精神疾病病人的飲食護理事關治療成敗,絕不可大意。精神疾病病人的飲食一般應視具體情況而定,戒煙酒有利於病情的好轉。抑鬱狀態嚴重者宜多飲用咖啡和濃茶並宜多食具有抗抑鬱作用的蘋果、柑橘等水果。對老年病人與患兒可根據生理與年齡特點給予相宜的飲食。對精神疾病病人家庭護理亦應到位,否則會前功盡棄。應營造一個安全、舒適、溫馨的家庭康複環境;家屬應了解、掌握精神疾病防治知識,並予病人以關愛、支持,還要增強安全防範意識並采取相應措施,盡量與病人進行溝通、交流,調動病人自身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