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一書中的人口思想是“地大國富,人眾兵強”,“以人為本,理本則國固,亂則國危。”(《管子·重令、霸言》)在“入國”篇中提“九惠之教”,即:“老老養疾、合獨、問病、窮通、振國、接絕”這都是有利於人口增加的。《管子》中還講了一個人地問題。它認為人與地是帝王所應首先處理的兩件大事,二者的關係是“地非民不動,民非著力(耕種)毋以致財”。《管子》未直接討論人地的數量對比關係,可是提出另一觀點:“地大而不為,命曰土滿;人眾而不理,命曰人滿”。這是從土地的生產和人口的安排上考慮的。
五、韓非子的人口思想
韓非從“富國以農”(《五蠢》)的觀點出發,還十分強調增加農業人口,減少非農業人口。他說:“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遊食之民少而名卑”。韓非認為農業是治國之本,隻有增加農業人口,才能富國強兵,一統天下,做到“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至於商工之民、搞學問的人、遊說為事的人、遊俠劍客和逃避兵役的人等非農業人口,都是“邦之蠢也”,是有害於國的壞人,應該把他們統統從社會生活中清除出去。“人主不除此五蠢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怪矣。”增加農業人口,減少非農業人口,商鞅雖然早已提出,但韓非比他更為偏激。
他在其著作《五蠢》篇中寫到:“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女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如果“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韓非子的人口觀比馬爾薩斯的人口觀要早了近2000年,對我國如今的計劃生育政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六、勾踐的人口思想
勾踐增殖人口政策的內容主要分為引進人口、休養生息和獎勵生育等三個部分。
《國語·越語》稱勾踐“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並且《吳越春秋》卷十說:“四方之士來者,必朝而禮之”。受這一政策的影響,被稱為賢能之士的楚人範鑫、文種等都被招攬入越。這體現著勾踐對知識分子的尊重與招攬。
《國語·吳語》記載:“越王勾踐……舍其想令,輕其征賦,施民所善,去民所惡,身自約也,裕其眾庶,其民殷眾,以多甲兵。”充分體現了勾踐休養生息、增殖人口的政策。
《國語·越語》有曰:“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汽.”這體現越王勾踐鼓勵早婚早育多生的人口政策。
綜上所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統治階級為了增強自身實力,實現爭霸目的,都把增加人口作為重要的國策,故而采取各種措施鼓勵人口的增長。但是由於曆史和自身的局限性,統治階級也無法知道我們社會的最大容載量是多少,所以往往采取戰爭或者鼓勵生育等政策來調節人口規模。在當今世界的發展中,人口問題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們隻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口觀才能應對國際上的種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