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成語法框架下的二語習得初始狀態研究綜述(2 / 2)

3、部分轉移

部分轉移假說有大批支持者,他們認為第二語言的初始狀態是第一語言的一部分。

(1)特征無值假說

特征無值假說認為,第一語言中的詞彙語類與功能語類將會轉移到第二語言的初始狀態中,但是與功能語類相關的句法特征不會轉移,也就是說第二語言中的功能語類的特征值是惰性的,無特定值。但他們認為隨著對本族語中屈折詞綴的掌握,特征值能被設定,普遍語法是可及的。實際上,這是一種部分轉移完全可及觀點。

(2)最小樹假說

由Vainikka & Young-Scholten (1994, 1996a, b)提出的最小樹假說認為,第二語言的初始狀態具有詞彙語類但缺乏功能語類。隻有第一語言中的詞彙語類和中心詞方向特征會轉移掉初始狀態中。根據此假設,初始狀態最大的投射是VP,隨後二語學習者構建符合二語輸入與普遍語法的功能語類I與C的句法結構。如果我們用樹形圖代表句法結構,代表VP的樹比代表IP與CP的樹小。因此,被稱為最小樹假說。根據該假說,第二語言的發展經曆四個階段:以光杆VP為起點,它具有以下特征:它的句法特征來自第一語言;初始狀態不包括功能語類,限定動詞,以及相關的屈折詞綴;在普遍語法與第二語言輸入的影響下,第二語言習得進入到限定短語階段;學習者習得主謂一致後,二語習得進入主謂一致階段;學習者開始使用從句和疑問句後,他們進入到補語標誌語從句階段,至此,他們已掌握了所有功能語類。該假說認為,第二語言的發展與第一語言相似,普遍語法完全可及,學習者能達到近似母語的水平。

(3)結構最小性假說

結構最小性假說認為二語初始狀態由VP和功能語類I構成,沒有功能語類C。學習者把所有的句子作為IP的投射分析,功能語類I的句法特征被轉移到初始狀態,第二語言有普遍語法和第二語言輸入決定。Bhatt and Hancin-Bhatt (2002)做了相關研究驗證這一假說,證實二語初始狀態中沒有功能語類C。

四、結論

隨著人們對二語習得研究越來越重視,不同的理論與觀點層出不窮,對第二語言初始狀態的研究也麵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即,如何定義初始狀態。另外,有關初始狀態的研究工具,如語法判斷,真值判斷等在外語教學中很容易受到語法規則的影響,並且學習者的語言直覺不可靠。因此,對於第二語言初始狀態的研究仍需要研究者們不斷的探索與突破,為外語教學與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與視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Cambridge: MIT Press,1965.

[2]常輝.普遍語法可及性新說[J].當代語言學,2006(3):244-257.

[3]常輝.以生成語法為理論基礎的語言遷移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6):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