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貿易視角下的“一帶一路”(2 / 2)

四、國際貿易理論分析

1、比較優勢理論

存在比較優勢的條件下,國際貿易和分工的結構是由比較優勢決定的。貿易雙方應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

2、要素稟賦理論

兩國的生產要素稟賦差異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一國應生產和出口較密集使用其豐裕要素的產品,進口較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

3、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國際貿易使國際分工細化。貿易增長能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之間的國際分工、產業分工,深化一路一帶內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分化合作關係。

五、沿線主要國家、地區優勢比較

1、中國的比較優勢:

(1)經濟大國的規模經濟與遞增報酬優勢。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雄厚的競爭優勢,已成為一帶一路的主要倡導和推動力量。

(2)市場大國的市場供求擴張與市場競爭優勢。中國作為快速增長的大規模經濟實體,中國能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麵為一路一帶的建設創造市場條件。

(3)製造業大國的產業競爭和創新優勢。我國是製造業大國,產業門類齊全,競爭優勢顯著,能夠為一路一帶提供強大的產業支持。

(4)投資大國的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能力的優勢。可以促進沿線各國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互連,為商品和要素的流動創造條件。

(5)儲備大國的儲備資產、貨幣、投融資優勢。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外彙儲備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信用和投融資領域具有比較優勢。

2、中亞、西亞的比較優勢:

主要是能源生產和出口國,具有資源和稟賦優勢。

3、東南亞的比較優勢:

廉價勞動資源充足、旅遊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初級產品豐富如、橡膠、原油木材等。

六、“一帶一路”意義深遠

(1)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推動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提升我國全麵對外開放水平,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2)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為我國過剩的產能開拓市場,擴大我國的出口。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新的動力,從而更加有效地拉動我國經濟的增長。

(3)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促進亞太地區及世界經濟的發展。“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由此來帶動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東南亞的發展,促進一體化的歐亞大市場,並且帶動非洲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4)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加強各國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將加強各國之間的政治互信,有助於相關國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貿易保護、貧困問題、極端主義威脅等問題。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基礎和策略[J].宏觀經濟管理,2015(04).

[2]鞏勝利.一帶一路戰略將會長久影響中國[J].財經界,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