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民幣的國際化,可以使中國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獲得國際鑄幣稅的收入是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後的最直接、最大的收益。人民幣國際化後,中國不僅可以獲得國際鑄幣稅胄的收益,還可以減少使用外彙而引起的財富流失,為中國對資金的利用開辟了一條新渠道。
四、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的條件
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一般條件可以概括為: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實力、經濟規模、金融實力、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以及曆史因素。除了這些因素外,貨幣內在價值的可預測性、穩定性,以及外部交易網絡的便利性將界定國際貨幣的功能範圍。
1.金融自由化和國內金融市場發展。曆史經驗表明,發達的金融市場是一種貨幣成為國際載體貨幣的關鍵因素。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的發展水平還不能與人民幣國際化需求相匹配。中國隻放開了幾個關鍵的並由市場決定的短期銀行間利率。中國人民銀行的利率政策對整體利率結構隻有有限的影響力。在人民幣國際化之前,一個更加自由的利率形成機製應該首先到位。
2.人民幣離岸市場。離岸市場發展和貨幣國際化是齊頭並進的。目前,雖然存在有限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交易,如香港和其他一些亞洲市場都有人民幣NDF交易,但是這些市場上交易的人民幣遠非標準的離岸貨幣。在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前,人民幣離岸市場很難到位。如果沒有發達的離岸市場,人民幣不可能成為一種國際貨幣。
3.人民幣彙率彈性。彈性彙率有助於遠期市場上人民幣的價格發現,有助於減少人民幣彙率與均衡水平的偏離,減少貨幣價格的扭曲,特別是,人民幣國際使用要求相應的資本項目自由化,那麼在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同時,又能保持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這時,彈性彙率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製度安排。
4.貨幣可兌換性與資本管製程度。盡管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可兌換,但資本項目的很多方麵仍然受到管製,主要是對證券、資本和短期資本流動的管製。人民幣使用限製主要源自於當前中國對資本項目交易的管製。在中國,除了FDI可以自由流動外,其他資本交易,尤其是短期資本流動,仍然受到控製。在不可完全兌換的情況下,人民幣很難被居民和非居民所廣泛接受。
五、政策和建議
1.擴大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範圍:除了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個基本的城市之外,將邊境貿易較大的省份也納入試點範圍。
2.建立和完善跨境人民幣資金支付清算機製,以轉賬支付代替現鈔支付,為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提供清算平台。
3.我國貨幣當局可以與人民幣跨境流通規模較大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簽訂協議,允許其在一定額度內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以提升周邊國家和地區居民對人民幣的信心。
4.建設以香港為基地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作為我國資本項目尚沒有完全開放之前的一個過渡性安排,以消除境外機構缺乏人民幣投資與避險工具的障礙。
參考文獻:
[1]人民幣國際化策略以及經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