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決輝縣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和意見(2 / 2)

三、農村環境保護的對策

(一)完善農村環保法律法規

1、完善《環境保護法》,淡化汙染防治色彩、增加可持續發展的立法宗旨、增加有關生態保育與資源保護的原則性規定,明確環境保護主體的權利義務和環境保護基本政策;

2、補充農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中欠缺的單行法,如農村清潔生產促進法、農村環境保護評價法、農藥使用環境汙染法與國土整治、農業區域規劃、村鎮規劃、農業植物資源及新品種的保護等;

3、明確農業資源權屬,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與集約型經營,在法製創新的同時,發揮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作用,改變其對農業資源的掠奪式粗放經營方式;

4、在環境保護基本法中增加綜合性的農業環境管理法律,規定環境資源管理體製、明確環境管理機構的權責,克服農村環境立法、執法、守法中的薄弱因素,推進生態城鎮、城鄉一體化環境管理進程。

(二)增強環境執法力度,加強環境保護的

公眾參與製度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行政,規範政府綜合決策與執法監督行為,堅持政務公開,提高執法透明度。重視環境民主與公眾參與,在環境立法中對公眾參與的方式、獲取信息的途徑等做出明確規定,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決策、環境執法監督活動,在環境立法、環境標準製定過程中要充分聽取民眾、社會團體的意見,對公眾利益影響重大的環境措施出台前,還應舉行聽證會;在環境基本法和其他單行法規中明確規定公眾參與的原則、程序、基本內容等;借鑒國外立法經驗,具體規定實施公眾參與的途徑或方式等,同時對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活動的知情權加以明確規定,並且為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活動提供便利渠道,以及充足的信息來源;增強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意識,對我國農村環境的保護起到公眾監督與參與的作用。

(三)提高環境保護法律意識

人的環保意識指導人的環境行為。人們整體的環保法律意識加強,是環境問題得以解決的根本突破口。城鎮化進程中,農法律意識的提高有利於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因此,在農村必須加強環保知識教育,加強環保法製建設,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與環保法律意識:一要增加宣傳,組織特色宣傳教育活動,向公眾普及生態環境保護法律知識;二要加強輿論監督,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完善信訪、舉報和聽證製度,努力營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民間團體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讓環境保護觀念深入人心,讓環境保護法律觀念在農民的心裏紮根。參考文獻:

[1]崔鳳軍.旅遊環境研究的幾個前沿問題[J].旅遊學刊,1998.

[2]明慶忠,李宏,徐天任.試論生態旅遊環境保護[J].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1).

[3]張二勳.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旅遊業中的應用[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15).

[4]田道勇.淺談旅遊可持續發展[J].人文地理,1996(11).

[5]穀上禮,劉漢洪.環境保護與旅遊業的發展[J].旅遊通訊,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