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政府對企業研發直接補助的促進效應分析(2 / 3)

2、企業研發投入動機

首先是研究與創新的私人激勵。如果研究是基於私人經濟激勵產生的,那麼這種知識有一定的可排他性,但若這種知識同時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則需要政府加以支持。外部性使得競爭性市場結構大大降低了研發激勵機製的有效性。其次是高才能者從事研發的環境因素,包括相關的市場規模、報酬遞減的程度、一個人保留從其活動中所獲報酬的能力。

三、政府R&D支出作用機理

1、政府通過影響其他子係統對整體創新係統發生作用

倫德瓦爾認為,創新係統指的是在知識的生產、傳播以及使用過程中,相關要素及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政府通過其自身的活動,對相關的研究機構、企業以及教育培訓體係等加以影響,從而提高經濟係統中知識生產、傳播以及利用的效率,對技術創新的進程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2、創造有利知識傳播及有利利用知識的條件

演化經濟分析強調知識的三種屬性:知識的信息屬性、知識的傳播以及吸收的成本屬性、知識的緘默性。政府應該在建立有利於知識傳播的基礎設施和網絡、降低學習成本、加強培訓等方麵起到相應的作用。

3、創造有利於創新的的環境

波特認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成功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建立起來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政府作為企業創新的外在環境因素發揮作用,會加強或者削弱企業的競爭力,從而將宏觀經濟運行績效與國家創新係統的微觀機製聯係起來。他認為決定國家優勢的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麵:生產要素條件;需求狀況;相關的輔助性產業;公司的戰略與競爭結構。

4、政府是創新係統內部的橋梁和紐帶

技術創新是政府、大學、科研機構、中介組織以及企業等相關機構,通過相互作用,來實現共同的社會和經濟目標的一係列活動。

四、政府R&D支出與企業私人支出經濟效益

1、政府R&D支出與經濟效益

宏觀上研究政府R&D支出對國家、地區的全要素的生產率或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微觀上研究政府R&D支出的基礎性、學術性以及公共性研究項目產生的經濟收益。中國學者近年來有相關的實證研究如下:一方麵是測算政府的科研投入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認為政府科研投入對技術進步的貢獻率明顯偏低,其原因在於政府R&D支出投入規模較小,所以加大政府的科研投入能夠有效地促進中國科技進步;另一方麵是測算政府R&D支出對經濟的促進效果,表明經濟增長與政府R&D支出和科研活動經費的內部支出總額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係,政府的研發投入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政府R&D支出對企業私人研發投入的影響。

2、政府R&D支出對企業私人研發投入的影響

互補效應具體體現在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知識產品對企業的私人研發具有一定的基礎性作用、或者共性的知識產品也就是由公共提供的更加具有成本集約規模效應的產品,公共研發為這樣的企業的研發創造了條件,增加相應的政府R&D資助會使得企業進行更多研發投資;替代效應則是指政府R&D資助對企業的研發投入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抑製作用,主要表現在:政府的公共研發增加了企業可能獲得的知識庫,產生這種表現的原因在於政府所進行的直接研發補助增加了企業對研發投入要素的要求。

研究各個文獻時發現,各個學者普遍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來考察政府的研發資助對企業研發行為產生的“淨影響”,也就是讓企業的研發投資作為被解釋變量,政府R&D投入等作為解釋變量,再引入其它的控製變量,通過進行一定的回歸分析,考察R&D投入變量的回歸係數的情況。如果該回歸係數為正且顯著,則表明政府的R&D投入對企業的研發投資具有正的經濟效應,政府增加的研發補助有利於激勵企業研發投資,二者的關係是互補的;如果該回歸係數為負且顯著,這就表明政府的直接研發補助擠出了企業的私人研發投資,具有替代效應;如果回歸係數不顯著,則表明政府直接研發補助的投入對企業的私人研發行為的影響難以做出判定。經過分析發現為正且顯著,表明政府的R&D投入對企業的研發投資具有正的經濟效應,雖然從表麵上看, 外部性對企業研發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但是隻要政府確立適當的補貼政策,完全可以將這個外部性進行內化,使外部性可以同時為企業研發及政府補貼提供激勵。在這種適當的補貼政策下,政府的科研投入可以激勵企業研發,也可以使企業和政府在研發投入中實現雙方的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