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與寫(二題)(2 / 2)

眼下,我還得繼續耐著性子把那本不倫不類的“毛邊書”讀完,哪怕把自己也讀得不倫不類。

塗鴉

當學生時,如果書寫不工整,老師的批語大都是“鬼畫桃符”,有那文縐縐的老師則說是“塗鴉之作”。一些文化人寫文章或弄國畫、書法什麼的,也總愛說是“信筆塗鴉”,這是自謙之詞,其本意是不規範、無章法,隨心所欲地弄文字,玩水墨。

一直以為“塗鴉”是外來語。近日讀古詩,意外讀到唐代那位嗜茶如命,詩以茶名的“茶仙”盧仝調侃小兒子的兩句詩:“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才知道了“塗鴉”的出處,原來還是一“國粹”。之所以誤作“舶來品”,是因為“塗鴉”在西方國家早已蔚然成風。有的城市專門規劃出塗鴉區,立起塗鴉牆,供人們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盡情揮灑色彩和才情。最初,塗鴉隻是個人的宣泄方式,或表達對社會、事件、人物的憤怒與不滿,或揮發多餘的荷爾蒙,坦露青春期的衝動和狂躁,也有一些人僅僅是表現欲太甚,以此吸人眼球獲得虛榮心的滿足。隨著社會的進步、開放、多元,“塗鴉”逐漸演變成為一門時尚藝術。

就塗鴉而言,中國人肯定是開山鼻祖,我們的遠古先民在岩石和洞穴留下的岩畫就是例證。正是因為有了帶有塗鴉性質的岩畫,才有了後來敦煌等地的壁畫、雲岡等地的石刻。告別原始社會,有了紙張、文字和藝術,國人反而不敢隨意寫寫畫畫了。為何?人進化了,思想也複雜了,有了框框和禁忌。拿兒童來說,最早的藝術實踐或許就是塗鴉——在廁所和一些隱蔽的地方,用石塊和粉筆畫出拙劣的表意不清或有猥褻意味的圖案,以表現懵懵懂懂的潛意識。這樣做一旦被人發現,輕者說你道德敗壞,重者“上綱上線”,分析出反動思想。“文革”中,反動標語事件時有發生,查來查去,多是無知的頑童所為。所以,那時大人教育小孩不僅要把口管好,更要把手管緊。曆史殷鑒尚在,“文字獄”不說,光是題壁詩(也是一種塗鴉吧)就讓許多人罹禍。最典型的是醉酒後在潯陽樓題“反詩”的宋江。這或許正是塗鴉長期以來不被中國人接受的原因。當然,曾幾何時也曾出現過名噪一時的大字報牆、民主牆、賽詩牆,現在看來似乎也可視為塗鴉,但展示的多是愚昧、狂熱、幼稚,在哪一個方麵都乏善可陳。

改革開放解放了思想,桎梏打開了,類似塗鴉的行為被寬容和默許。就有那年輕的時尚達人,拿著一個噴油漆的噴頭,噴出光怪陸離、抽象難懂的畫麵,然後退到一邊孤芳自賞。前些年在川北農村,農民修了新房子,都要在新牆上用石灰水畫出一條大肥豬,在豬兒碩大的肚子上寫上“2000斤”、“3000斤”,傳達出的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願景。近年一些比較有檔次的“農家樂”,為招攬生意,專門開辟一麵“繪畫牆”,讓客人在上麵隨心所欲地表達情緒。城裏的一些超市和賣場,也有了塗鴉區和塗鴉牆,籠絡那些等待父母購物的孩子們。近來,多維地畫塗鴉在一些大城市也開始興起,深得市民擁躉。由此看來,塗鴉在中國也逐漸有了生存的空間和環境。

當下,最大的塗鴉區是網絡,最大的塗鴉牆是貼吧,最大的塗鴉群體是網民。博客與電子郵件公平地為每個人提供快速的創作和發表通道,高雅與低俗共處,精品與“垃圾”並存,真的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這就很有必要借鑒和發揮塗鴉牆覆蓋、清除的功能,淨化互聯網這張碩大無朋的“畫布”,使之成為催生高雅藝術、民間藝術的產床,而不是藏汙納垢的“角落”;成為張揚健康文明個性的載體,而不是汙染精神和“環境”的平台。

塗鴉,是即興和率性的民間行為,文字和繪畫是基本的方式,其作品大都是“山寨繪畫”和民間語文,學術界已將其納入通俗文化範疇,是很值得研究並不斷“揚棄”的,如果超出法律允許的範圍一味地胡塗亂抹,隻能是鴉陣亂象,鴉群鼓噪,不僅難“登廟堂之高”,連“處江湖之遠”也是不可能的了。

責任編輯肖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