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早期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首都醫科大學教授、著名教育專家楊鳳池先生的觀點是,在孕育生命時就應該開始。2007年11月,楊教授在到沈陽舉辦大型家庭教育講座之前,為了給這次講座"預熱",記者電話采訪了楊教授。楊教授問,都有哪些人來參加這個講座?記者答曰:可能主要是中小學生家長吧。楊教授很嚴肅認真地說,這些家長如果在孩子到了中小學階段才注意家教問題,已經晚了,應該讓準媽媽、準爸爸們多來一些,孩子教育越早效果越好!可見"早教"已經早到了"十月懷胎"之時了,說從"娃娃抓起"似乎都有些晚了。
其實,什麼時候開始都不能說"為時已晚",因為不管怎樣,"開始了"總比無動於衷強,就像田徑比賽一樣,發令槍一響,總不能因為搶先者跑了出去,起跑慢一點的選手就放棄參賽吧。"晚了"決不等於"來不及了",更何況是從娃娃抓起呢。
培養寶寶懂禮儀
鏡頭一:我就是中心,你們都要順著我的意思
大年初三,鄭先生的幾位同事到家裏拜訪,兒子正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看電視,鄭先生高高興興地接待同事,讓兒子到屋裏去玩,讓叔叔阿姨就座。可兒子坐在沙發的中間一點反應都沒有,眼睛盯著電視看,還很不耐煩地說:"你們到裏屋說話去唄,我要看電視!"
鄭先生被兒子的舉動弄得有些尷尬,用眼神示意讓兒子盡快離開。可是沒想到兒子竟大聲嚷道:"我看我的電視,又不影響你!"同事們隻好在門口寒暄幾句,勿勿離去。
專家建議:來客人前,家長要培養孩子"文明待客"之道,凡事要以客人為先,要引導孩子注意儀表整潔,不穿睡衣、內衣待客;請孩子協助,搞好室內衛生,準備必要的食品、物品。客人進屋後,要教會孩子熱情問候,並讓孩子做些簡單的招待工作,你可以對孩子說"客人來了,寶寶幫助爸爸媽媽給客人拿拖鞋好嗎?"之類的話,讓他幫忙做點事情。同時家長要特別注意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舉止,這樣,孩子會感到很滿足,努力地表現好一些。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知道有客人來時自己該怎麼做了。
鏡頭二:我的東西別人不許碰
楊先生很傷腦筋,孩子對客人總是很無禮,家裏一來客人,不論是大人還是帶小朋友一同來,她都出人意料地表現出霸道、沒禮貌,有時候還當著客人的麵耍脾氣;尤其如果有同齡的小客人,還會和人家搶吃的、搶玩的,很不友好。礙於麵子,不能當眾嚴厲地指責她,真不知道如何是好。那天,楊先生的朋友帶著女兒冰冰(化名)到家裏做客,冰冰和女兒同歲,楊先生特地準備了一些小女孩願意吃的東西,從女兒的玩具箱裏找出了幾個漂亮的娃娃給冰冰玩。"這是我的!"女兒一把從冰冰手裏搶過娃娃,很不滿意地撅起了嘴。楊先生拿起一塊巧克力給冰冰,女兒趕忙抓起盤子裏剩餘的巧克力,全放在了自己的兜裏。楊先生有些生氣,但又不能當著客人的麵批評她。
專家建議:家長要時刻注意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和"大方"的胸懷,不要等來了客人才想進行教育。對客人來訪表示歡迎,態度要熱情,要有禮貌,特別是對待來訪小朋友,要告訴孩子應該與小朋友一起分享食品、玩具;客人走時家長可以領著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長可以教孩子說:"歡迎有空再來做客!"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後,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有禮貌的小主人。
鏡頭三:亂翻別人家東西,弄得到處都是
徐女士說,她的女兒活潑好動,對任何東西都有極強的好奇心,一看到沒有見過的東西就想拿過來擺弄擺弄。前幾天,徐女士帶女兒去一個好朋友家玩,剛開始她還比較老實,乖乖地坐在那裏看電視,可是沒過一會兒就坐不住了,站起來四處溜達,一會碰碰牆上的裝飾畫,一會瞧瞧古董架上的花瓶,徐女士再三叫女兒別亂動東西,可是她就是不聽。
徐女士的好朋友是搞美容化妝的,房間裏有一個很精致的小匣子,裏麵裝滿了各種護膚品,女兒趁大家沒注意,鼓搗著把小匣子打開,把裏麵的東西都翻了出來,各種五顏六色的瓶子吸引了女兒,順手扭開蓋子,把護膚品擠得衣服、地上到處都是。
專家建議:到朋友家做客要先培養孩子"做客之道",凡事要遵守主人家裏的規矩。要引導孩子做事前征求父母或主人的意見。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環境中更是如此,因此要告訴孩子未經主人允許,不能到其他房間走動,不隨意亂拿、亂翻主人室內的物品和陳設,這些都是不禮貌的。在自己玩時記住讓孩子把東西放好。
鏡頭四:愛吃的東西隻管自己吃
劉女士帶著5歲的女兒去同學家做客,出門前再三囑咐女兒到別人家一定要懂禮貌。中午吃飯時,主人剛說"開飯"了,女兒第一個跑到飯廳,坐在了主位上。劉女士讓女兒等叔叔阿姨都坐下後再入座,可她就是不聽。幾個菜剛上桌,大家都還沒動筷子,女兒就拿起筷子挨個菜地嚐。有一道"水果沙拉"是她平時最喜歡吃的,她端過來放在自己跟前,旁若無人地吃起來。這樣也就罷了,大家正吃到興頭上,女兒已經吃得飽飽的了,她大聲說:"媽,我想拉屎!"
專家建議:吃飯時,要禮讓長輩先行入座,不可自行挑選座位,要等主人的安排後方可入座;取菜時要輪流、適量地取,不可遇到自己喜歡的菜就"據為己有";不能用自己的筷子在菜盤中挑挑揀揀、翻來攪去的;吃飯時,要注意吃相,閉嘴咀嚼,一次入口的食物不要太多,口中有食物的時候不要說話;不要發出各種聲音,如大聲喧嘩、敲打碗筷、咀嚼聲音過大等;吃完後,要有禮貌地跟長輩打招呼:"我吃完了。"然後才能離開。孩子如果要大小便,一定要悄悄地告訴媽媽,不要在大家麵前大聲地說"我要上廁所"之類的不文明語。同時,吃飯時告訴媽媽,請媽媽幫忙。大一點的孩子要學會使用牙簽,並用手捂住牙簽快速剔牙。
鏡頭五:"人來瘋",人越多越鬧
張女士告訴記者,他兒子5歲了,平時還比較聽話,可是每當到別人家串門或有客人來家時,他就像有了保護神似的,放肆起來,像個小皮猴似的,又蹦又跳,異常興奮,令張女士非常頭痛。當著別人的麵,張女士又不好意思管他。前幾天去姥姥家串門,兒子一進門就衝向沙發,上竄下跳,做各種怪動作,發出各種怪聲音,然後又拿起玩具槍揮來舞去,在上麵又蹦又跳,嘴裏大喊:"兄弟們,衝啊!"張女士怎麼說、怎麼拽,他都不下來。兒子跳著跳著,不小心從沙發上滑下來,碰翻了茶幾上的水果籃,蘋果、橘子滾了一地!
專家建議:"人來瘋"現象是家庭教育不當--過度溺愛或過度嚴厲管束造成的。家裏有客人來時,讓孩子多與客人接觸,學會稱呼、問好、招待,使孩子懂得一些待客之道。把孩子介紹給客人,這樣可以使孩子不覺得受到冷落,大人們交談,如果不需要孩子回避,就盡量讓他參加。值得注意的是家長不能當著客人的麵或在他們玩得正開心的時候打罵、訓斥、貶低他們,以防傷害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主人還可以請客人適當教育一下,說明什麼是乖孩子,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孩子。此外,家長們在平時管教時,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驕寵、放縱,需要教育、管製的言行就要及時加以製止,不可助長孩子的"以我為中心,我說了算"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自製力也會慢慢地增強起來。
★兒童心理指指點點:
所有的幼兒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孩子養成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如果孩子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要教孩子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可反問孩子:"如果別人這麼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再說。"也要提醒孩子,沒有人喜歡跟這種人做朋友。和孩子討論他的情緒感覺,建議他使用其他文雅有禮的語句,這樣比純粹的斥責更有效。
因而,孩子的讚美,常常會在最恰當的時刻發揮最好的效果。幼教專家建議,教孩子從小學會讚美,不隻是讚美別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關懷、安慰人的能力。這點,家長的身教最重要,如果爸爸媽媽常常讚美他人,孩子的嘴巴也會比較甜;如果家長話語尖刻,孩子也難說出好話。
"難於啟齒"當如何開口
"我是從哪裏生出來的?""避孕套是什麼東西?"對於孩子提出的這些問題,父母大都難於啟齒,可是這些問題是無法回避的,那麼如何和孩子談性呢?什麼時候是最佳時機呢?用什麼樣的方式好呢?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沈陽市心理研究所徐萬青和葉蕾兩位國家級心理谘詢師。
"小雞雞"這類稱呼不妥
通常孩子到了四五歲,不但會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好奇,也會想認知他人的身體。當他看到別人的身體和自己的不同時,就會想知道原因,就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為什麼我的'下麵'和別人的不一樣?"等等,孩子的發問正是父母給孩子講解性知識的最佳時刻。
沈陽市心理研究所葉蕾老師介紹說,對於身體各部位及其功能,家長應該給予明確的解釋,並正確地稱呼所有的器官,稱生殖器官為"下麵的""小雞雞"這樣特殊或滑稽的稱呼,會讓孩子認為身體的各個部位並不是生而平等的,民間昵稱容易給孩子造成混淆,他們心裏會嘀咕:為什麼大人們對耳朵、鼻子這樣的身體部位可以侃侃而談,對有些部位卻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呢?這種態度上的差別,會使孩子覺得你所以避而不提,一定有什麼不對勁。唯有正確的稱呼才會給孩子們一種科學的、自然的、正常的感覺。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選擇適當時機,如洗澡、睡前等,很自然地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尤其是要讓孩子認識到生殖器官與人體其他器官一樣並不神秘,而且引導孩子要保持身體各個部位的清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家長不必擔心孩子太小,不能接受。葉老師說,和孩子談論性的問題,應當越早開始越好,成人對孩子的提問應該采取開放的態度,大大方方地談論,讓孩子知道這類問題是交談中可接受的話題。
父母性教育的位置無法取代
葉蕾老師說起了這樣一件事兒:一個小男孩腿摔傷了,流了血,他拿錢去買衛生巾,人家問他為什麼買,他一本正經地說:"電視上說,這樣很舒服。"小男孩的回答讓人哭笑不得。我們不能責怪電視廣告,孩子更沒問題,那麼問題出在哪裏呢?
性是一個人成長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問題,它將伴隨人生命的始終。三四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很明顯的性別意識,當你告訴一個1歲多的孩子如何上廁所時,這裏麵就有了性教育的成分。父母是孩子的中心,父母所說的話孩子都會全盤接受,所以,不要等待其他的人或媒體來取代你的位置,父母應該成為孩子性啟蒙教育的第一任老師。正確的性觀念和性知識應該由父母告訴孩子,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你們希望他擁有的價值觀。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發現"自己的私處之後的一段時期內,都會饒有興致地撫弄它,因為這是他們身體的一部分,觸摸這部分會讓他們有感覺,所以這是很正常的行為,家長任何過激的反應--嗬斥、訓罵或者打掉孩子放在器官上的手--都隻會起到相反的作用,讓他(她)更加念念不忘自己的生殖器,並且產生羞恥感,甚至對孩子將來的排泄行為與性生活遺留長遠的心理問題。葉老師建議,在性問題上,父母首先要與孩子保持平等,"如果家長也不能回答或者羞於開口時,也一定要保持坦誠的態度,不要故作姿態或遮遮掩掩。"
和孩子談性不必鄭重其事
沈陽市心理研究所徐萬青老師說,鄭重其事地和孩子談性,注定是要失敗的,應該找機會多談談跟性有關的問題。電視節目、電影、報紙上的新聞、雜誌上的文章,隻要和性有關的問題就可以見縫插針地說。另外,不要指望進行一次性教育就能使孩子終生免疫,父母要在不斷的"嘮叨"中,讓孩子了解父母對性教育的重視。
有的家長問,和孩子談性是不是一定要性別一致,也就是說,父親對兒子,母親對女兒呢?徐老師說,性別一致當然有好處,女兒10歲馬上要來月經時,母親要告訴她,你要來月經了、身體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心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一旦在內褲上發現白色的分泌物,你不要害怕,也不要緊張,說明月經期要開始了,這是每個女人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曆的。徐老師說,這樣女孩在精神上有所準備,來月經時就知道怎麼去處理了。
"為什麼看見漂亮女孩子有時會勃起?"父親可以這樣解釋兒子的提問:"男孩子成熟後,大腦容易受到視覺影響,感受到性刺激。如果看見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女孩時,會感到'興奮',這是性刺激下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
父親母親和孩子交叉交流也是必要的,這會讓孩子了解到異性的特質,徐老師提醒,父母要統一口徑,不要給孩子大相徑庭的回答。
★兒童心理指指點點:
中國的父母傳統趨於保守,本身就羞於談"性",更別說對孩子侃侃而談了。即使覺得有教育的必要,也把責任推給了學校和老師,自己能避就避。但從心理醫生的角度,他們主張"性方麵,父母是老師,家庭是課堂",對孩子進行正麵性教育是啟蒙的必要,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證。
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一方麵會驚恐自己的身體變化,另一方麵對異性的身體會特別好奇,如果此時向父母提問得不到解答,就會自己找方法探索,譬如上網去看,或者與女生接觸、交往。這就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危險隱患"了。
性的問題要解答,專家認為孩子的聯想很豐富,用比喻的方法解答,孩子可能問題就會更多。其實要實話實說,可以簡單回答,但不可以欺瞞或信口開河,譬如孩子問"我從哪來?"您可以告訴他爸爸、媽媽相愛,爸爸的身體器官進入到媽媽的身體器官裏,爸爸的一個精子和媽媽的一個卵子結合為胚胎,胚胎長大就變成了寶寶也就是你。
當孩子長到5、6歲,懂得看圖識字後,借助卡通圖書給孩子進行性教育也是很好的方法。漫畫中既有男女生殖器官的圖片,也有寶寶怎麼出生的圖解,父母按圖說話,方便又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