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學
傅佩榮專欄·國學天空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係教授,國學研究專家,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等方麵皆有卓越成就,曾獲台灣地區“教學特優獎”、“校園最熱門教授”,新浪、搜狐2007年度傑出文化人物。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時為春秋時代末期,周史衰亡,禮樂崩壞,文化傳統瀕於斷絕。 他生於魯國鄹邑(今山東曲阜市附近的尼山),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他由母親顏征撫養長大,接受一般鄉村孩子的教育,至十五歲告一段落,再自己立誌學習,終於以博學知禮而聞名。
孔子做過的職業包括委吏(管理倉庫)、乘田(管理牧場)與助喪(承辦喪事)等。三十歲前後就有學生求教並追隨他,形成一個獨特的師生團體,以講學修德與治國利民為其目標。孔子學不厭教不倦,學問與見識漸成係統,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明白自己的天賦使命乃承啟文化道統。51歲至55歲,孔子在魯國從政,先後當過中都宰(縣長)、小司空(工程部門副長官)、司寇(司法部門長官)等職,位列大夫,政績卓越。由於與當權者政見不合,且不滿魯定公沉溺美色等,終於去職離鄉,開始周遊列國。這一去,便是14年,遍曆衛、曹、宋、鄭、陳、蔡各國,推行教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甚至兩度麵臨生命危險。68歲時,魯國新的執政者正式召請他回國。
孔子的一生,並不驚天動地,但卻以其獨特的智慧和身教言教,開啟了中國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儒家學派,成為兩千年來最偉大的“至聖先師”。
那孔子的智慧是什麼呢?
首先即是真誠。人若真誠,將能體察內心有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期待自己去行善。所謂“行善”,是指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亦即包含古代所說的五倫以及今日複雜多樣的人際關係。由真誠引發的社會關懷,將會隨著個人角色的變動而由近及遠,其最高目標則是孔子親口敘述的誌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正好反映了人類生命的最高價值。隻要肯定自己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自然可以心安理得。
其次,孔子重視知識和教育,給予理性思維極高的評價。他立誌之後就非常好學,而且堅持了一輩子。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孫長》)有十家人的地方,必定有忠信如我的人,但卻不像我這麼好學。事實上,他憑什麼斷定呢?就是因為他無時無刻不在讀書、學習。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人在世上生活,隻要耳聰目明,能夠開放心靈,那麼整個宇宙、人類都可以當他的老師。到了最後,這樣的人往往是最傑出的,因為他得到了眾善之所長,就像所有的河流彙集到江海一樣,這就是孔子立誌向學的情形。
孔子的學問有三個特點:
學習傳統。傳統包括“詩、書、易、禮、樂”的五經和 “禮、樂、射、禦、書、數”的 六藝 。當時的人隻要具備這六項條件,就可以在社會上立足了。孔子不僅學習傳統的智慧結晶,也習得傳統的技能。
學思並重。孔子知道光靠學習是不夠的,還必須思考,否則一味接受外來的資料與信息,沒有一個中心思想予以統合,難免導致混亂。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學行並重。孔子的學並非隻是一種理論,同時也是一種道德實踐。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也就是說,“好學”首先要降低物質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練自己,然後再虛心向良師請益,使自己走上正途。此外,孔子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把該做的事認真做好,行有餘力,再去努力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有一次魯哀公問他,你這麼多學生裏麵,誰最“好學”?孔子說隻有一個學生顏淵好學,很可惜已經過世了。為什麼隻有顏淵好學?因為顏淵“不遷怒,不貳過”。這乃是道德實踐的表現,也說明了好學和具體的行動有關。
孔子立誌於學,不是為了獨善其身,而是為了“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因此他在“學不厭”之後,還要“誨不倦”,由學而教,為人師表,開啟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他有教無類,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這些人各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麵有所成就,成為當時知識階層的中堅力量,並且彙聚為儒家學派,影響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直至今日。(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