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勇主編:《變態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頁。
(一)精神分裂症與治療精神分裂症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一種精神病。據對570名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的調查,其中70.07%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反複出現的言語幻聽;明顯的思維鬆散、破裂思維、語言不連貫或思維內容貧乏;思維被插入、思維中斷、思維被廣播或強製性思維;被動、被控製或被洞悉體驗;原發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覺、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謬的妄想;思維邏輯的倒錯、病理性象征性思維或語詞新作;情感倒錯或明顯的情感淡漠;緊張綜合征、怪異行為或愚蠢行為;明顯的意誌減退或缺乏。精神分裂症症狀學標準為:確定無疑有上述9種症狀中的至少兩種,且並非繼發於意識障礙、智能障礙、情感高漲或低落。
常見的精神分裂症有偏執型、青春型、單純型和緊張型四類。
1.偏執型偏執型精神分裂症又稱妄想型,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區最常見的精神分裂症類型,在我國約占住院及流行學群體調查精神分裂症病人的50%以上。一般起病較緩慢,起病年齡較青春型及緊張型晚。病初表現為多疑敏感,逐步發展為妄想,並有泛化的趨勢,妄想內容日益脫離現實,變得係統化或零亂,有時可有幻覺和感知綜合障礙。情感和意誌常受妄想和幻覺的支配,表現疑懼,甚至出現自傷及傷害他人的行為。病情發展較其他類型緩慢,精神衰弱現象較不明顯,因此發病後相當長時間內,病人尚能維持日常工作。自發後緩解者少,治療效果較好。
案例:
患者男性,18歲。性格敏感多疑,膽小害羞。一年前,因高考落榜,受家人埋怨,出現明顯的行為、思維異常。有時講“我要跳樓”,曾企圖跳樓和觸電。懷疑別人對他不懷好意,也懷疑路人故意衝他吐痰。近半年來出現自語自笑,思維內容離奇,病人自語“我要死了,哥哥、爸爸再見了,拜上帝,波折器某某,我愛你”。性欲亢進,裸體,用手摸母親的乳房。醫生檢查時病人比較被動,有自笑。在醫生的提問下,談出以下體驗:近半年常聽到不熟悉的語聲,男女都有,有時命令他“投井”,有時語聲議論他,說他“無能”。偶爾感到腦內有聲音,聲音與他的思想一致。在家中曾多次聞到死屍的氣味。
病人堅信有某種“波折器”控製他的思維和行為。
2.青春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又稱紊亂型或解體型精神分裂症,本型的特點可以用一個“亂”字概括,以言語、行為和情感的紊亂為主要臨床症狀,多始發於15~25歲,起病較急,病情發展快,症狀豐富多變。病前性格多為孤僻、內向、靦腆、過分害羞。主要表現為思維內容離奇,難以理解,思維破裂,可出現片斷妄想和幻覺;情緒喜怒無常,常伴有自笑、扮鬼臉、作態、態度高傲、表情做作或與言語、思維內容不協調;行為缺乏目的而且不可預測,可表現為幼稚、愚蠢、戲謔及惡作劇,或行為激越,或喜獨處,或意向倒錯,可有食欲或性欲亢進。
案例:
張某,女,23歲,高中畢業後在某百貨店做營業員,經人介紹結識了男友,他是中學物理教師,兩人相愛半年,感情融洽,但男友之父母嫌她是個營業員,反對他們來往,男友個性軟弱,屈服於嚴命之下,逐漸和她疏遠了。張女深知內情也不過分為難其戀人,決心忍痛斷絕關係,從此心情鬱悶,無異常現象出現,工作也能完成,平日沉默少言,孤獨好靜的她變得更加默默無言,不願出門交友,父母深為同情,常加勸慰。
事隔3個月之後,張女突然變得好打扮起來,每月工資領來沒幾天就用完,買了好多書籍及雜誌,卻又不看,高擱一邊。對父母經常講些莫名其妙的話,有時會突然大笑,在家跳跳蹦蹦,顯得非常活潑。動輒發脾氣,一言不合就破口大罵,上班時經常離開崗位,與顧客爭吵。下了班不及時回家,甚至半夜才歸,家長以為又有了男友,反而暗暗為之高興。但時間不長,發覺其精神活動已不像正常人。如發現她經常外出亂走,看見異性就笑,更荒唐的是穿了內衣褲就外出,還講些下流話。飲食饑飽不知,幾頓不食或一吃就是幾碗。還發現她在寫些什麼,其母有一次偷看竟是一封封情書,肉麻地寫“某郎:天上一朵雲,鵲橋牛郎織女,我們永遠幸福,光明天使一對,哈哈,我看見你了……”晚上睡眠很少,把收音機開得特別響,鄰居提些意見,反把人家罵出去,吵得全家不寧。
3.單純型單純型精神分裂症比較少見。青少年發病,最初不易被人發現,但是,一旦被懷疑有病時,病情往往已發展到比較嚴重的階段。早期的表現類似神經衰弱的症狀,如易疲勞、無力、失眠、工作學習能力下降等,逐漸出現日益加重的孤僻退縮、情感淡漠、懶散、喪失興趣、社交活動貧乏、生活毫無目的。疾病初期常不會引起重視,甚至會誤認為患者“不求上進”“性格不夠開朗”或“受到打擊後意誌消沉”等,往往在病後多年才就診。治療效果較差。
案例:
小徐是位男中學生,隻有17歲,3年前因成績優異而直升高中。近兩年來他變懶了,常常一個人在房間裏呆坐,不言不語,學習成績急劇下降,整天懶懶散散。期間慢慢開始不太講個人衛生,不主動洗澡,後來甚至懶於換衣服,吃飯都要人催促。醫生檢查時比較被動,思維貧乏突出,小徐自稱“腦子變空了”。回答問題常用“不知道”“差不多”或低頭發呆,不語,沒有發現幻覺和妄想。在病房期間多獨處,對周圍事物反應冷漠,受他人指責時無表情反應。生活需要督促,對病情無自知力,對住院無所謂。
4.緊張型緊張型精神分裂症目前較為少見。其發病年齡多數在中、青年。起病可急可緩。在發病前和發病早期,有委靡無力、食欲不振、怠惰少動、缺少興趣、情緒低落的行為表現。隨著病情的發展,緊張性木僵和短暫性興奮的症狀交替出現。處在木僵狀態時,患者少語少動,有時一連幾小時地呆呆站立或坐著,不言不語,不飲不食,表情呆滯、冷漠,叫他不應,推亦不動,像木頭樁子似的,對周圍事物毫無反應。但是,在安靜環境下,向患者小聲耳語時,又偶爾可以回答。有的患者在夜深人靜、外界幹擾消失時,可以走動、大小便或進食。這種病理狀態有長有短。可以突然消失,也可以逐漸消失。當突然結束時,隨即會進入興奮狀態,即症狀由緊張性木僵轉換為緊張興奮,表現為興奮、激動、行為暴烈,出現幻覺,並常伴有傷人、毀物的行為。這種狀態可持續幾十分鍾、幾小時或幾天,然後緩解,又逐漸進入木僵狀態。如臥床不動的病人,可突然起床,無目的地砸東西,然後仍然躺下。
5.精神分裂症的治療與康複精神分裂症目前尚無法根治,但治療能減輕或緩解症狀,並減少伴發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因此提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主張綜合應用恰當的藥物以及心理治療和心理社會康複等手段;在用藥過程中主張貫徹“個性化”原則,並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采用適合病人與家屬的方式提供健康教育。
(1)藥物治療。
抗精神病藥物按作用機製可分為經典藥物與非經典藥物兩類。經典藥物又稱神經阻滯劑,主要通過阻斷D2受體來起到抗幻覺和妄想的作用。
常用的藥物以氯丙嗪和氟呱啶醇為代表。非典型抗精神藥物通過平衡阻滯5-HT與D2受體起到治療作用,不但對幻覺妄想等陽性症狀有效,對情感淡漠、意誌減退等陰性症狀也有一定療效。代表藥物有利培酮、奧氮平、氯氮平等。
(2)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必須成為精神分裂症治療的一部分。心理治療不但可以改善病人的精神病症狀,提高自知力,增強治療的依從性,而且可以改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促進患者與社會的接觸。行為治療有助於糾正病人的某些功能缺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家庭治療有助於解決家庭成員在溝通方麵的問題,有助於宣泄不良情緒,簡化交流方式。精神分析可以提高病人對自己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有利於自控能力的提高。
(3)心理與社會康複。
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積極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結合心理社會幹預。早期幹預包括心理教育和家庭幹預。其主要目的是教育病人及其家屬對所患疾病的性質有所了解,並認識到存在複發的危險性,教育病人及家屬減少心理應激並掌握應對心理壓力的方法,理解維持服藥的重要性及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
對臨床痊愈的病人,應當鼓勵其參加社會活動和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對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有退縮表現的病人,可以進行日常生活能力、人際交往技能的訓練和職業勞動訓練,使患者盡可能保留一部分社會生活功能,減輕殘疾程度。此外,應當大力宣傳、普及心理衛生知識,使社會對精神病患者多一些理解和關懷,少一些歧視和孤立。
(二)心境障礙心境障礙又稱情感性精神障礙,是以明顯而持久的心境高漲或心境低落為主的一組精神障礙,並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同心境高漲一起出現的症狀有思維奔逸和精神運動性興奮,被稱為“三高症狀”。同心境低落一起出現的症狀有思維緩慢、語言動作減少和遲緩,被稱為“三低症狀”。心境障礙包括躁狂症、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等。
1.躁狂症躁狂症的主要表現是情緒高漲,可以從高興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僅以易激惹為主。躁狂症多發生在20歲左右的青春期,發病的形式是“來去匆匆”,即通常急驟起病,在經適當治療後,數周甚至數天之內症狀便能很快得到控製。躁狂症不僅病程短,而且愈後良好,病人在病情緩解後,基本都能回複到原先的正常狀態。典型的躁狂症有以下一些臨床表現:
(1)情緒高漲:這是躁狂症的主要症狀,病人自覺心情特別地好,愉快喜悅,終日像過節一樣。病人整天嘻嘻哈哈、談笑風生。他們愛管閑事,周圍有什麼熱鬧事絕少不了他的身影。有些病人激惹性較高,容易與周圍發生衝突。
(2)思維敏捷:病人的思維聯想非常迅速,與人談話時不僅對答如流,而且不時地會穿插著一些風趣和幽默,感染著周圍的人,使人覺得十分輕鬆和快樂。有的病人講起話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眉飛色舞,表情異常豐富、生動。盡管因言語過多而導致聲音嘶啞,病人仍會講個不停,但多半雜亂無章,前言不搭後語。病情輕的人,則內容豐富,給人一種能言善辯的印象。
(3)動作增多:病人沒有空閑時間,整天忙忙碌碌,他們特別喜歡參加公益活動,樂於助人,但常常是一點結果也沒有。
(4)其他精神症狀:部分病人可產生誇大妄想,自覺聰明絕頂或是某名門的後裔。絕大多數病人睡眠時間減少,但他們依然精力充沛。有的病人有性欲亢進,他們常常會主動地接近和挑逗異性,甚至發生“出格”行為。此外,少數病人會出現幻覺、衝動行為等。
案例:
小霞,大一女生,19歲。起病前性格內向,在他人眼裏是一個靦腆、中規中矩的人。近來,她變得異常開朗、外向,整天談笑風生。
一次學校組織旅行,小霞和幾位同學在一個組一起爬山。從開始出發到山上,小霞一直沒有停止說話,滔滔不絕、眉飛色舞,但翻來覆去隻是一個話題。路上碰到其他遊客,不管場合適不適宜,她都主動和遊客打招呼,搞得有些遊客莫名其妙,同學們用奇怪的眼神看她,她依然我行我素。
另外,小霞在很多時候,會為了一句話或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而發火,那種火氣,像是積了很多天的怨恨一樣大,所以,同學們對她都是小心翼翼,暗地裏說“神經病,還是躲開為妙”。
可小霞從來不認為自己有病,她覺得自己這樣是向原來那個“內向的自我”挑戰,她真正找到了快樂,自己這樣做沒有錯,現在社會,不就是要求這樣積極嗎?
治療治療躁狂症,通常采用藥物或電抽搐療法,心理治療則不常使用。
治療躁狂症的藥又稱抗躁狂藥。抗躁狂藥的品種僅鋰鹽一類,其中最常用的是碳酸鋰。而卡馬西平、丙戌酸鈉等一些治療癲癇的藥,因對躁狂症有良好療效,也被常常用來治療躁狂症。
電抽搐治療一般隻用於嚴重興奮躁動的病人,使用次數也不需過多,通常數次之後即能控製病情。
2.抑鬱症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分析,全球抑鬱症的發生率約為3.1%,而在發達國家發病率更是接近6%。2002年全球重症抑鬱病患者已有8900多萬人。抑鬱症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髒病的第二大疾患。越來越多的亞洲人正遭受抑鬱症的折磨,據估計抑鬱症在這一地區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
抑鬱症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興趣索然、精力喪失、自我評價過低,因而導致生活能力衰退和職業功能減低、工作效率下降。抑鬱症的症狀標準為至少有下列項中的4項:
(1)興趣喪失,無愉快感。患者對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以及業餘愛好變得興趣索然,覺得生活沒意思,打不起精神,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為了掩飾自己有時還要強裝笑容。抑鬱心境呈現晝重夜輕的切律變化,這是抑鬱症,特別是內源性抑鬱症的典型症狀。
(2)精力減退或疲憊。主觀感覺精力不足、疲乏無力,總覺得力不從心,對做任何事情都顯得十分被動。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人以無精打采,精疲力竭、精神崩潰之感。
(3)精神運動性遲緩或激越。病人的行動一般顯得遲緩(激越型者例外),往往很少有自發動作,嚴重者甚至端坐一隅,紋絲不動。但激越型者常坐臥不安,病人自己體驗到神情緊張、焦慮不安、難以自控。
(4)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病人似乎戴上了“灰色眼鏡”,對任何事情隻是看到了消極的一麵,對自己毫無自信可言,覺得自己是社會的累贅,喜歡反省過去,為了一些小事而自責自罪。
(5)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病人思維困難,反應緩慢,以至影響言語速度,若與之交談常數問一答,答前有長時間沉默。
(6)反複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病人認為自己會一敗塗地,感到孤立無援,似乎到了生活的盡頭,死亡成為解脫,常想到死亡,甚至做出周密的自殺計劃。
(7)睡眠障礙。主要為中、後期失眠,也可見入睡困難和惡夢,最具特征的是早醒,一般比平時提早2~3小時醒來,醒後再也難以入眠。
(8)食欲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
(9)性欲減退。
案例:
顧××,男,18歲,某中學高二學生,父親是瘸子。小學時聽鄰居說:“這孩子可憐,爸爸是瘸子”,即產生見不得人的想法,覺得“世上哪有我這樣不幸的人”。進入初中,認為父親有病是“家醜”,不讓他參加家長會,由於顧××學習不好,語文老師把他封為班上的“呆子”,他非常恨該老師,同時更感到自卑,不願和同學交往。隨著年齡增長,看到同學各有所樂,更覺自己無用,周圍的人都看不起他。初三起即產生想死的念頭,並具體設想了如何死法,但沒有勇氣。進入高中後,一切均無改善。對社會、家庭,對人生,對自己極度悲觀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學,也不想上學,覺得自己是社會中多餘的人,還是死了好。
治療(1)藥物治療。分為中藥治療和西藥治療。世界精神病學協會及國際抑鬱障礙防治委員會(WPA/PTD)特別推薦,抗抑鬱藥應作為抑鬱症的首選治療。
半個世紀以來,抗抑鬱藥已曆經五代藥物。第一代抗抑鬱藥,如苯乙肼、苯唑肼等;第二代抗抑鬱藥(三環類),如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等;第三代抗抑鬱藥(四環類),如馬普替林、速維多等;第四代抗抑鬱藥(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製劑),如氟伏沙明、百憂解(氟西汀)、賽樂特(帕羅西汀)、鬱樂複(舍曲林)、西酞普蘭、三唑酮(美舒鬱)等;第五代抗抑鬱藥,如西助片等。多數抗抑鬱劑的療效是近似的,而且都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尤其在治療的初期,口幹、便秘、嗜睡、鎮靜過度、走路不穩等較為常見,但此類反應程度較輕,不妨害繼續用藥,在1~2周內病人會逐漸適應,對此在用藥前應該詳細慎重地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清楚,不然患者有可能拒絕服藥或將藥物的不良反應視為疾病的症狀沒有減輕反而加重的表現,從而使患者喪失治療的信心,最終影響療效。總的來說,新型抗抑鬱藥較傳統抗抑鬱藥的不良反應少,在安全上更有優勢,而且劑量可以立即達到治療量,不必逐步調整,這就避免了劑量不足的可能,因此病人較容易接受。但價格較為昂貴,而且起效相對慢(1~2周),對自殺危險的控製不及電抽搐治療快,因此應注意個別化原則。
(2)心理治療。目前認為,給予抑鬱症患者心理治療是必要的,因為心理治療至少在減輕抑鬱症狀、預防複發和改善病人依從性這三個方麵是有作用的。讓患者意識到心理治療是在其遇到問題或痛苦時所提供的一種幫助,起的是“拐杖支撐”的作用,目的是幫助其“吃一塹,長一智”,在今後的生活過程中,學會應用治療過程中所學到的各種知識和技巧來“舉一反三”,調節自我的心理狀態,而不是長期依賴於醫生,靠“拐杖”走路。
(3)物理治療。如電抽搐治療、顱磁治療、電針治療、經絡導平治療、生物反饋治療。
(4)其他治療:如體育鍛煉、有氧鍛煉、光照療法等,都可以作為輔助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複。
3.雙相情感障礙雙相情感障礙,又稱躁狂抑鬱症,是一種涉及一次或多次嚴重的躁狂和抑鬱發作的疾病。這種疾病使人的情緒搖擺於極度高漲(或者易激越,或二者兼有)和悲傷失望之間,在這兩種狀態之間會存在情緒正常的時間。雙相情感障礙一般從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發病,持續一生。由於雙相情感障礙經常不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疾病,患者可能會沒有必要地為之受苦多年。雙相情感障礙可能對患者及他們的配偶、家庭成員、朋友和雇主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破壞性。
案例:
張××,男,26歲,4年前他做市場營銷時,曾有輕度、間歇的抑鬱症狀。一年多以後他被發現有一個甲狀腺腫塊,切除了腫塊後一個半月,心境發生了戲劇性變化,有25天精力顯著旺盛、活動過多及欣快,接著有5天抑鬱,這時睡眠增多並感到幾乎不能行動。情緒高漲與抑鬱交替出現,很少有“正常的”日子,如此連續3年。在精力充沛的日子,他表現樂觀、自信,但性情暴躁及容易激惹,在工作上反複無常,他花許多錢買些不需要的及平時不愛買的東西,如昂貴的立體音響係統。他亦有幾次衝動式的性行為。在抑鬱期,因為疲倦、缺乏動力及心境抑鬱而往往整日臥床。他為前幾周的不負責任及過分的行為而內疚。他停止進食、洗澡和刮胡子。這種退縮維持幾天以後,他有一天早晨感到好些時便起床,隨之在兩天內恢複工作。這時他往往狂熱地投入抑鬱期中拖下來的工作中,但工作效果欠佳。
入院時他講話很快,情緒愉快,有感染力,未發現妄想和幻覺。住院後身體檢查、血生化、血球計數、CT及認知心理測驗均無特殊。甲狀腺機能測驗發現有機能減低的跡象,但沒有臨床症狀。
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鋰很久以來就是一線藥物,而有些人發現抗癲癇和抗精神病藥物也有作用,還經常應用抗抑鬱藥物進行附加治療。現在患者漸漸與醫生一起製訂用藥方案,使穩定情緒與副作用達到最好的平衡。目前心境穩定劑是雙相情感障礙主要的治療藥物。丙戊酸鈉已在美國和歐洲作為雙相情感障礙(BPD)的首選用藥,丙戊酸鈉緩釋片用於BPD新適應症正等待SFDA的批準。
(三)神經症神經症是一組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疑病症狀或神經衰弱症狀的精神障礙。本障礙有一定的人格基礎,起病常受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影響。症狀沒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做基礎,與病人的現實處境不相稱,但病人對存在的症狀感到痛苦和無能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遷延。青少年常見的神經症有恐怖症、焦慮症、強迫症、疑病症和神經衰弱。
1.恐怖症恐怖症又稱恐怖性焦慮障礙,是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客體或處境為主的神經症。病人明知沒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懼發作,恐懼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病人極力回避所害怕的客體或處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恐怖症主要分為3種類型:
(1)場所恐怖症:最初用這一名稱描述對廣場感到恐懼的綜合征。目前已不限於廣場,還包括對人群擁擠場合、商店、百貨店、劇院、餐館或乘坐的飛機、公共汽車、地鐵等感到恐懼,也包括害怕空曠的地方,害怕離家或獨自一人在家。
案例:
阿名是位從事推銷的商人,兩年前,在重慶的火車站候車準備到成都時,突然感到自己頭暈,心慌,大腦混亂,有點不能控製自己思維的感覺。心中大為驚慌,立即買票回萬州。這兩年來,他從不敢出差。原因就是怕自己會出現意外或精神失控。被人認為得了“老鼠病”。心中異常痛苦,要求心理治療。
治療包括一般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和藥物治療三方麵。
一般心理治療。如心理教育,支持療法,治療的目的在於減輕患者的預期焦慮,鼓勵患者重新進入害怕的場所;減少回避行為則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無驚恐發作的場所恐怖症以暴露療法為主,先向患者說明疾病的性質,包括患者對處境產生的焦慮反應、預期焦慮及回避行為三個相對獨立成分,以及針對這三個成分采取的治療措施,引導患者想象害怕的場所或情境,然後鼓勵患者進入現場暴露,反複訓練,直到取得滿意的效果。暴露療法可以集體進行,也可組成互助小組,一道活動。單純的認知療法有助於減輕焦慮和驚恐發作,但對場所恐怖症無效,而暴露療法可減輕場所恐怖症。
藥物治療。有驚恐發作的患者宜先采用抗驚恐的藥物治療。
(2)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常起病於少年,主要表現為在社交場合中出現恐怖。患者在大庭廣眾麵前害怕被別人注視,擔心會當眾出醜,因此當著他人的麵不敢講話、不敢進食,甚至不敢如廁,嚴重者可出現麵紅耳赤、出汗、心跳、心慌、震顫、嘔吐、眩暈等。如果病情嚴重,患者可因恐怖而回避朋友,與社會隔絕而僅與家人保持接觸,甚至失去工作能力。如果患者害怕與他人對視,則稱為對視恐怖。如果患者害怕在與人相處時會麵紅或堅信自己有麵紅,則稱為赤麵恐怖。
案例:
小黎,18歲,大一女生。兩年多來,從不多與人講話,與人講話時不敢直視,眼睛躲閃,像做了虧心事。一說話臉就發燒,低頭盯住腳尖。心怦怦跳,起雞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發抖。她不願與班上同學接觸,覺得別人討厭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個“怪人”。最怕接觸男生。即使在寢室裏,隻要有男生出現,也會不知所措。對老師也害怕,上課時,隻有老師背對學生板書時才不緊張。隻要老師麵對學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為緊張,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不知所雲。更糟糕的是,現在在親友、鄰居麵前說話也“不自然”了。
由於這些毛病,極少去社交場所,很少與人接觸。自己曾力圖克服這個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學科普圖書,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導自己,用理智說服自己,用意誌控製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這個怪毛病嚴重影響了她各方麵的發展:學習成績下降,交往失敗,孤獨寂寞,同學們說她清高。
治療可采用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
藥物治療:可選用抗焦慮的藥物。
認知行為療法:暴露、認知重建和社交技能訓練可用於治療社交恐怖症。
暴露療法:包括默想暴露和現場暴露兩種方式。嚴重病例宜先從默想暴露開始。由治療者用語言誘導患者,想象他進入恐懼的社交或表演場所。讓患者的焦慮情緒逐漸減輕以後,再轉為現場暴露;即鼓勵患者重新進入他恐懼的場所,讓他逐漸適應。
認知重建:主要針對自我概念很差,害怕別人負麵評價的患者,與暴露療法合並使用效果較好。
社交技能訓練:采用模仿、扮演、角色表演和指定練習等方式,幫助患者學會適當的社交行為,減輕在社交場合的焦慮。以上三種技術並非每例患者全都適用。慢性病例可先用現場暴露,然後選擇適當時機進行認知重建。
(3)特定恐怖症:特定恐怖症是指對某一具體的物體或情境引起的不合理的恐懼。最常見的為對某種動物的恐懼,如蜘蛛、老鼠、青蛙、蛇等;有些患者害怕鮮血或尖銳鋒利的物品;還有些對自然現象產生恐懼,如黑暗、大風、雷電等。特定恐怖症的症狀比較恒定,多隻限於某一特定的對象,既不改變也不泛化。但部分患者卻可能在消除了對某一物體的恐懼之後,又會出現新的恐懼對象。
最好選用認知行為療法。以暴露療法為主,可選擇現場暴露或默想暴露,方法包括:係統脫敏、想象衝擊、持久暴露、參與模仿和強化練習等技術。
可以個別治療,也可集體治療。
2.焦慮症焦慮症是一種普遍的心理障礙,在女性中的發病率比男性要高。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約有4.1%到6.6%在他們的一生中會得焦慮症。焦慮症是以焦慮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症。其具體症狀包括以下四類:身體緊張、自主神經係統反應性過強、對未來無名的擔心、過分機警。這些症狀可以是單獨出現,也可以是一起出現。焦慮症的焦慮和擔心持續在六個月以上,本症分為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兩種形式。
(1)驚恐障礙。
其基本特征是反複發作的嚴重焦慮(驚恐發作),發作不限於某一特殊情境或特殊場合,因而難以預料。主要症狀因人而異,但常有突發的心悸、胸悶、窒息或眩暈感。幾乎所有驚恐發作患者都繼發出現對死亡的恐懼,或害怕失去控製,害怕發瘋。部分患者出現出冷汗、手抖、站不穩的症狀。
案例:
李××,男,18歲。2005年6月的晚上,患者在草地上被蛇咬傷左腿,大約10分鍾後,覺得毒已攻心,緊張不安,心跳加快,胸悶,頭痛。之後被送往醫院急診室治療,心情逐漸平靜下來,心慌頭疼消失。大約一個星期後,自覺胃痛而吃胃藥,但症狀未見緩解。
2005年8月的某一天,突然覺得心跳加快,左腿脈搏加速,腿麻木,頭暈頭痛,臉色蒼白,驚恐,有瀕死感。到醫院做心電圖檢查發現:心率偏快,心髒正常。心血管科醫生開了一個星期的藥,但仍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頭痛,瀕死感發作的症狀。
(2)廣泛性焦慮症。
其基本特征為廣泛和持續的焦慮,表現為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的內容的提心吊膽和緊張不安。除了焦慮心情外,還有顯著的植物神經症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據統計,廣泛性焦慮症一生中發病的幾率是5%,其中約半數患病者在未滿15歲時發病。
案例:
某女,24歲,自訴莫名其妙擔心、害怕、胸悶1個月。5年前,她就在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這種莫名其妙的擔心、害怕,自己也說不清楚擔心的對象和內容。經常緊張不安地來回走動,有心悸、胸悶、頭昏、口幹等症狀。她曾經到重慶、成都等幾大醫院就診,做過心電圖、CT、胃鏡等檢查,未見生理疾病。
(3)焦慮症的治療。
精神分析學派、認知行為和生物醫學的研究者從各自的理論出發,為焦慮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治療方法。
精神分析治療:因為精神分析學把焦慮症的起因歸結為壓抑的無意識衝突,所以,焦慮症的精神分析治療,就是幫助患者領悟他們的內在心理衝突的根源。
認知行為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的不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
焦慮症狀與情境有關:通過運用“情境分析”,找出患者的焦慮症狀由情境中的哪些關鍵因素造成的,然後運用“係統脫敏”的技術,降低患者對這些特定因素的焦慮程度。焦慮症狀遊離於任何特定情境:運用“放鬆訓練”來降低病人的總體緊張水平。另外,可幫助患者通過學習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術、直言技術),來提高患者麵對各種情境的信心。
藥物治療:抗焦慮藥物是最常用的治療焦慮症的方法。但是抗焦慮藥物長期服用會對某些內髒器官有損害,而且抗焦慮藥物往往有成癮性。抗焦慮藥物的最大問題是:停止服用後症狀會重新出現。
3.強迫症強迫症是以不能為主觀意誌所克製,反複出現的觀念、意向和行為為臨床特征的一組心理障礙。強迫症的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二者的尖銳衝突使患者焦慮和痛苦。患者體驗到,觀念或衝突係來源於自我,但無法控製,患者意識到強迫症狀是異常的,但無法擺脫。病程遷延的強迫可表現為以儀式化動作為主的精神痛苦顯著減輕,但此時的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本病的發病誘因常不明顯,但病人病前的人格特征與發病很有關係,如表現為拘謹、古板、多疑、過分注意細節、要求十全十美等,且易於在身體健康不良或長期心身疲勞時引發。
案例:
阿鵑,女,17歲,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每次洗手時間至少用去10分鍾,每次洗完還想洗,洗完以後一定要拿酒精棉球消毒一遍,總覺得手上的細菌洗不掉。冬天手都洗得發白了,長起了凍瘡,但就是控製不了。
她心裏很痛苦,讓別人知道會說她怪怪的,可是她就是無法控製自己。
治療(1)心理動力學的治療。
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強調通過頓悟、改變情緒經驗以及強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釋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矛盾衝突,以此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治療的過程中大量地運用闡釋、移情分析、自我聯想以及自我重建技術。
(2)行為治療。
在對於強迫症的認識上,行為治療分為兩個基本的流派。第一種觀點認為具有強迫症的人是借助於各種行為和儀式動作來緩解焦慮,稱為“驅力降低模型”。依照這個模型,治療者主要集中於通過激發可以減少焦慮的情境來消除不適當的行為與儀式動作。第二種觀點是基於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強調對強迫行為的後果進行調節,因此在這個模型中大量運用懲罰和示範學習。
采用驅力降低模型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是各種降低焦慮的技術,其中最常用的是係統脫敏。(具體可見恐怖障礙的治療)榜樣學習技術也經常被運用於強迫症的治療中,主要有參與示範和被動示範,其中參與示範運用最多。和係統脫敏一樣,實施參與示範也需要建立刺激等級。從最低等級到最高等級,治療者逐漸示範暴露在相應的情境中,然後再由患者自己去逐漸麵對這個情境,直到能夠完全獨立麵對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