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父母和老師也知道洋洋很多時候可能是在“裝病”,但因為洋洋的體質確實比較弱,容易生病,所以家裏人和老師也就挺照顧他的,誰知道哪次是真的、哪次是假的呢?可“裝病”畢竟不是件好事,怎麼做才能讓洋洋改掉“裝病”的毛病呢?
在這個案例中,洋洋之所以反複“裝病”,肯定是因為“裝病”多次讓他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如果不“裝病”,那麼可能有些願望就不能繼續得到滿足了。比如,如果洋洋不說肚子痛,媽媽就不會來接他回家,而他隻能乖乖地在幼兒園睡覺了;如果不說腿痛,老師可能還會讓他繼續練習拍皮球……概括起來,我們就明白了洋洋“裝病”的行為軌跡:
首先,在洋洋真的不舒服的時候,家長(可能尤其是媽媽)和老師特別關心洋洋,而且特別容易滿足洋洋的各種願望。尤其是那些平時不能實現的願望,生病的時候都可能實現了。比如:平常媽媽都讓洋洋自己先睡覺,可洋洋生病的時候,媽媽總是陪在洋洋身邊哄他睡覺;平時媽媽一般都要等幼兒園放學了才來接洋洋,可洋洋不舒服的時候,媽媽會很早就來接洋洋;平時老師對小朋友都差不多,但如果哪個小朋友生病了,老師會特殊給以關照;等等。
其次,體質虛弱、多次生病讓洋洋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印象——“隻要我不舒服,媽媽就能滿足我”。如果媽媽隻是偶爾地“失去原則”,洋洋是不會有這個印象的,或者說頂多有個模糊的感覺,但多次的經驗卻很容易讓洋洋形成這一觀念。
再次,洋洋某一次想“破例”行事,於是嚐試了“裝病”,結果媽媽或者其他人真的信以為真,洋洋如願以償。
最後,洋洋經過幾次嚐試,發現“裝病”是個“控製”媽媽或他人的好辦法。於是,他就認為這是個可以滿足自己願望的好辦法,從而“裝病”的行為就逐漸形成並根深蒂固了。
像洋洋這樣的情況,在當今的孩子身上具有廣泛的普遍性。有些孩子習慣用生病來逃避自己所麵臨的困難,比如不想去幼兒園,不想吃東西,不想參加演出,等等。
一般來說,喜歡裝病的孩子,其父母多數是“少溫暖”型的,平時對孩子不聞不問。但在孩子偶然患病時,卻一改過去不太關心、愛護的態度,格外溺愛孩子,這使得孩子明顯體驗到生病與不生病時父母對自己的不同態度。一次、兩次或者四次、五次,孩子漸漸也明白了“病”的作用和好處,從而逐漸把“生病”當成一種避難的有效方式,甚至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方式。
孩子裝病的目的有很多,有時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有時又是為了躲避某些困難。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調整好心態,通過有效的手段,來與裝病的孩子“大戰”一場。
1.減少或控製對孩子生病時需求的過度滿足
孩子用裝病來控製大人,這不是他的天性。他之所以這樣做,根本的原因是大人對於他生病時的要求顯著降低,給予了其過度的滿足。所以,當孩子感到身體不舒服時,父母要注意將孩子的“不舒服”與“願望滿足”分開來。即使在孩子真的生病時,也不能過度滿足其各種要求,尤其是無理的要求。
這一點,對於父母教育孩子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孩子懂得“生病”與“願望滿足”是兩回事,逐漸讓孩子意識到生病並不能成為“願望滿足”的工具。
2.善於觀察,總結“真病”與“假病”之間的區別
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隻要大人細心一點,假的就真不了。所以,家人要善於觀察孩子平時的行為舉止,留意“真不舒服”與“假不舒服”之間的區別,並與幼兒園老師積極溝通,以免老師過度擔心而經常找家長。
3.降低對孩子身體的焦慮
孩子裝病,就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過分擔心。所以,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要降低對孩子身體的焦慮,不要孩子一說不舒服,就表現出過度的焦慮與不安。父母的高度焦慮,很可能成為孩子的把柄,要想辦法給孩子一個感覺——“不舒服沒什麼大不了的”。
4.讓“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使“假不舒服”自現原形
孩子喜歡用裝病來達成願望,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這個方法簡單又快捷。所以,如果家人或老師讓孩子的“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延緩了孩子的願望實現過程或者讓孩子的“如意算盤”落空。那麼多次以後,孩子就會覺得這個方法一點也不靈,於是就會逐漸放棄這個行為。
比如:孩子說肚子痛,那麼就告訴孩子生病一定要去醫院檢查,孩子往往很怕去醫院。如果裝病,那麼就會馬上說“不痛”了,而且一下就像沒事了一樣。而如果是真的,孩子雖然也可能說“不痛,不去”,但表情還是很痛苦或者手還是會捂著肚子的。當然,這一招要與前麵的觀察結合起來。
5.注意傾聽與觀察孩子的真實願望與需求
雖然孩子裝病必須進行糾正,但父母也要明白,孩子裝病背後的願望與需求並非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如果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幫助孩子消除或者改善裝病的源頭,那麼孩子當然也就不會再裝病了。
從孩子的“假不舒服”看,他們這樣做都是為了滿足某種心理需求,比如不想在幼兒園睡午覺、不想拍皮球、不想睡覺等。如果父母或者老師能幫助孩子合理解決這些“心病”,那麼孩子也就不會用“不舒服”作為借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