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人的小世界——獨生子女的孤僻症
洋洋今年3周歲,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平時也沒有時間照顧洋洋,就把他一個人放在家裏由保姆看管。每次媽媽上班前都要叮囑保姆:“看好洋洋,不要讓他出去玩,外麵不安全。”洋洋正處於愛玩的年齡階段,總是耐不住寂寞,纏著小保姆帶他出去玩,但每次都遭到拒絕。久而久之,洋洋便再也不要求出去玩了,每天就安安靜靜地悶在自己的小屋子裏。
漸漸地,洋洋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父母把他送到離家很近的一所幼兒園就讀。可每天還沒到幼兒園門口,洋洋就會大聲哭鬧著不肯進去。老師告訴洋洋的爸爸媽媽,說洋洋從來不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不跟老師要玩具玩,就自己一個人坐在那裏,看著其他小朋友玩。到了中午睡午覺的時間,洋洋就很乖地躺在床上。可從中午12點到下午2點,他的兩個小眼睛一直睜著,既不睡覺,也不說話,就那麼安安靜靜地躺在床上。前兩天打預防針,很多小朋友都哭了,就洋洋一聲沒哭。曾有個小朋友想拉著洋洋的手一起做遊戲,洋洋表現得很吃驚、很畏縮,表情木木的。
洋洋的爸爸媽媽聽完幼兒園老師的話後,心裏很擔心:這個隻有3歲的孩子會不會是患上了孤僻症呀。
當孩子長到3歲左右時,就會表現出一種屬於自己的特殊的心理需要:從依賴、依戀大人,到開始渴望與同伴交往。由於這種心理的形成,所以在這段時期內,孩子對周圍小同伴往往是熱情、主動的。即使是不相識的孩子,他們在共同交往的活動過程中,也能體現出彼此理解、相互照顧、共同分享、團隊合作等行為。
以上這些行為,都是孩子社交的萌芽,它對孩子性格的健康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與同伴交往關係的深度會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步增長,逐漸超過同家庭成員的交往深度。
但在這個案例裏,洋洋卻不是如此。如今像洋洋這樣的獨生子女有很多,這類孤僻的孩子對周圍的人存有一種反感、鄙視、冷漠的態度。他們總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所以也做出一副瞧不起別人的樣子,凡事都裝作漠不關心。
事實上,這類孩子的內心十分脆弱,他們害怕別人的傷害又害怕別人的不理睬。這種心態讓孩子非常矛盾,它會讓幼小的孩子難以應對,從而隻好把自己“關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裏,不與其他人交往。
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會越來越敏感,尤其是對於那些身體略有缺憾的孩子。他們在參加集體活動時,很容易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捉弄或者嘲笑,於是他們就會慢慢地把自己封閉起來以拒絕集體活動。采取以孤僻的性格和行為來回避社會,回避人際交往,用孤僻來保護自己。
所以,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性格,父母就應當格外注意孩子的孤僻表現,尤其是3~4歲的幼兒。在這個時期內,孩子的心理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是良好性格和心理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此年齡階段的幼兒對於某種興趣過分地著迷,甚至對周圍的人或者事采取不理睬、不參與的態度,而且較少與小朋友交往,那父母就要格外注意了。
那孩子的孤僻心理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1.父母對孩子社交活動的過分保護和限製
在孩的子成長階段,有的父母為了不讓他招惹是非,就采取非常小心的態度來教導與照顧孩子。例如,有些父母會限製孩子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及遊戲,常常告訴孩子這個不好那個不好。
理所當然,有很多小孩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並因此對於自身之外的人或者事敬而遠之。這樣一來,孩子必然會產生多疑、自卑、孤僻等心理。
2.周圍環境的影響
除了父母的教導之外,周圍環境也是使孩子產生孤僻心理的關鍵因素。例如,本案例中洋洋的生活環境過於單一、封閉,以致洋洋的性格最終變得孤僻、不合群。
3.父母情感的缺失
情感缺失即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千萬不要小看這份“愛”,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當孩子出生後,父母的愛,是給予孩子安全感和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的第一途徑。倘若此時孩子缺乏了這種愛,就會產生不安全感以及對社會的不信任感。
所以,父母一定不能隻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而忽視對孩子感情的關注,這將導致孩子形成情感上的冷漠,逐漸走向孤僻。孩子缺少父母的愛,在日後自然會對社會和他人抱以冷漠態度,這一現象也嚴重影響了孩子健康心理、健全性格的形成。
在現代社會裏,越來越多的實例表明:人們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還必須善於處理好人際關係。其中,後者對事業成敗的關係尤其重大。總之,交往對於健全人格、完善心理素質、形成和發展自我意識與創造能力、成就事業是大有益處的。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將來能夠獲得成功,所以在孩子正值幼年時,就應開始培養他們的良好性格。但是麵對孤僻的孩子,家長們應該怎麼辦呢?
1.要鼓勵孩子多串門
串門是社會交往的一種形式,它可以促使孩子性格變得更為開朗、合群,有利於培養他們團結友愛、寬厚待人、助人為樂的優良品質。讓孩子從小與成人交往,對其性格、性別角色的認同,行為規範及獨立性、自信心、交往適應性、智力發展等方麵大有好處,並有利於幼兒形成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質,使他們長大後能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