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影響及對策
財政金融
作者:常新元
摘要:利率反應著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央行貨幣政策調控之一即為利率調控,但完全受控製的利率往往不被借貸雙方所接受,雙方往往更願意基於貨幣供給情況自行利率,使得官方公布利率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亦無法反應市場經濟狀況,自然選擇要求利率的確定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利率市場化也是市場經濟深入的必然趨勢。自我國改革開放並建立金融市場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長期都是以吃利差為生,特別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更是如此,利率市場化將加大銀行間競爭,縮小銀行的“利差”空間並直接壓縮銀行的盈利能力,勢必將導致一場變革的發生。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場化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不利影響,並有正對性的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 影響 對策
我國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村、農民仍是時代的主旋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服務“三農”方麵發揮了尤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總體而言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務模式單一,主要收入來源嚴重依賴於存貸利差收入,綜合競爭力較弱;流動性管理主要依賴銀行間拆借市場支撐。利率市場化,在給我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時,又加了大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麵臨的風險。
一、利率市場化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不利影響
(一)同業競爭更加激烈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對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的控製。各銀行往往通過貸款利率高於存款利率的利率差額賺取利益,這也是目前銀行業的主要業務收入和利潤來源。利率市場化會導致利差減小,銀行生存壓力增大。我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存貸款利差占業務收入90%以上,中間業務品種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各家銀行為爭存款,會上浮利率,同時,為搶奪優質貸款客戶,貸款利率不變或下調,這將使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必須調整現有的資金平衡關係和利率配比關係以獲得或維持客戶資源,收入必然減少。
(二)流動性風險加劇
我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期限與貸款期限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儲戶存款以中、長期定期存款占比較多,但貸款業務中則以中、短期貸款業務居多,遇利率下調時,負債項目對利率降低更為敏感,資產項目則相對靈活且受影響較小,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易受到利率敏感性缺口風險的影響。利率市場化必將導致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出現極大的不確定性,這將使資金流入相關經營項目無法得到及時回補,資金會停滯在經營項目中,流動性風險加劇。
(三)結構性風險加劇
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波動不一致時,如存款利率下浮幅度大於貸款利率下浮幅度,則將導致銀行淨利息收入減少,反之將增加。但不幸的是,由於銀行負債項目競爭的不斷加劇,銀行受此影響不斷增加,利率市場化以將使這樣的利率波動不斷的上演,加大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麵臨的利率結構性風險。而結構性風險具體為兩種:一種是因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波動不一致時導致導致利差縮小的風險;第二種是指在短期存款利率與長期存款利率波動幅度不一致時,導致負債結構變化並進而導致淨利息收入減少的風險。
(四)加大了借款者逆向選擇風險
客戶選擇利率風險是指,客戶基於選擇存款期限或貸款期限的權利,在利率波動時選擇更有利於增加財務收入或節省財務成本的存款或貸款方式,進而導致銀行利差收入降低的風險。通常表現為:當利率上升時客戶一般會提前支取低利率定期存款後再以較高的利率重新存入;當利率下降時客戶可以選擇新增低利率貸款並以該貸款提前清償在先的高利率貸款。由於那些不喜歡違約、較安全的借款人則可能退出申請人的隊伍,而更多的喜歡冒風險的借款人可能出來接受貸款人的出價,使得銀行作出非理性的舉措,未業務發展埋下隱患。借款人的逆向選擇經驗表明,借款人對貸款合同違約的可能性會隨著對其所收取的實際利率的增加而增大。這就是借款者逆向選擇風險。
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措施
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傳統盈利模式提出挑戰,中小企業貸款、中間業務等將成為銀行保持利潤的重點方向。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提高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
(一)建立合理定價機製
我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應加快完善存款、貸款等定價機製。策略方麵可以采取差異化定價策略,如區別不同的服務、不同的客戶、不同的地理區劃實行差異化定價;管理方麵可以采取總行確定基準利率和浮動範圍和標準,並對分支機構有限製的授權,使各分支機構在總行確定的利率浮動範圍內,根據不同客戶信用等級、還款能力、所處行業領域等因素具體確定更有市場競爭力的執行利率;方法方麵可以采取以成本、需求、競爭等因素作為價值導向進行利率調整的定價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