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城市脊梁,大學生為農民工的性福搭鵲橋
世相
作者:鬱金 東輝
關注城市脊梁,
大學生為農民工打造情人節
2012年7月初,21歲的王旭輝給母親打電話說:“媽,暑假我和同學出去打工,不回家了!”王旭輝是鄭州交通職業學院建築專業的大二學生,老家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女友小安在蘇州上大學,兩人約好這年七夕情人節,一起在蘇州過。為了給女友留下美好的回憶,王旭輝決定去建築工地打工賺錢。
放下電話,王旭輝心裏半是喜悅,半是愧疚。他來自單親家庭,下崗後,母親靠賣早餐供他上大學。他本應趁著學校放假,回家幫母親幹活。想不到,進入工地幹活沒幾天,一件“小事”讓他改變了打工的初衷,他有了更大的牽掛。
老崔是王旭輝認識的第一個民工。粗糙滄桑的臉、滿是繭子的手和沾滿灰垢的工裝,讓實際年齡隻有41歲的他,看上去足足老了10歲。3年前,老崔領著一群安徽老鄉來鄭州闖生活,在工地包活幹。這個看上去怯懦的男人,幹起活來力氣大得驚人。對他來說,幹活不苦,不能和妻子團聚才是最苦的。
其實,老崔的妻子也在工地上,她負責給農民工做飯。可是因為工友們都住在工棚裏,兩人沒辦法在一起,就跟牛郎織女似的,天天能看見對方,卻摸不到對方的邊兒。為了給在老家的孩子攢學費,兩口子省吃儉用,沒回過一次老家,更舍不得去賓館開房。兩個人就這麼苦苦地熬了3年。老崔說:“我不敢看她的眼神。她手裏拿著飯勺,眼睛看著我,裏麵閃動著一團火,還有一絲哀怨。我知道她寂寞,她苦,我也一樣,可是沒有辦法啊……”
和老崔一樣痛苦的農民工大有人在。一天中午,王旭輝跟著老崔來到工棚,恰巧聽到一個年輕的農民工對著電話大吼:“你別過來了,這裏沒地方住!”說完,小夥子狠狠地一拳頭打在被子上,語氣裏滿是憤懣與無奈。說話的小夥子小馬,27歲,結婚3年了,可跟妻子在一起的時間總共不到半年,兒子到現在還不認識爸爸。小馬想老婆想得晚上睡不著覺,恨不得天天給老婆打電話。可是聽見老婆的聲音,他又更想了。工友們講帶顏色的笑話時,小馬每次都趕緊躲出去,就怕自己被勾出火來,犯錯誤。
老崔笑著勸小馬:“讓你老婆來吧,再不見麵,她就跟別人跑了!”其實,老崔說的不是笑話,這樣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就在王旭輝進工地的前幾天,農民工大強剛剛辭工回家找老婆。他在工地裏拚命賺錢,連續兩年沒有回家。年輕的妻子因為忍受不了孤寂,在一個早晨,突然丟下老人和孩子,跟一個外鄉男人跑了……老崔勸他別找了,都已經跑了,上哪兒找去?可是大強不死心,還是堅持回鄉。臨走前,老崔一直叮囑:“要是能找到,勸回來就算了,千萬別動粗!”因為長期的性需求得不到滿足,很多農民工的脾氣都變得異常暴躁,沾火就著。老崔望著大強的背影,擔心他會出事。大強走後,同工棚的兄弟們想到自己遠方的妻子,心裏都很不是滋味。
打工結束後,王旭輝回到學校。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老崔和小馬痛苦、焦灼的眼神,一直在他眼前晃悠著。到底有多少農民工和老婆分居呢?他突然萌生做個小調查的衝動,拿到數據後,看看自己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剛開始調查,王旭輝就碰了個硬釘子。一個農民工不客氣地說:“小孩子懂什麼,回去問你爸媽去!”王旭輝沒生氣,畢竟這個問題涉及隱私,對方氣惱也不奇怪。他又去問另一夥農民工,對方回答得更絕:“工地上全是光棍,你數吧,長的有5年沒回家了,短的也有幾個月沒見著老婆了……”話音一落,大家哄堂大笑,可笑過後,卻全都一臉茫然,死一般的沉默。
連問了幾處工地,結果相似。一個40歲的農民工說的話很有代表性:“我們想回去,可來回路費要1000多元錢呢,真是舍不得!”話說得無奈,聽著更讓人心酸。
8月10日,王旭輝結束調查。此時,一個念頭在他心裏滋生了:為農民工做點事,給那些聚少離多的夫妻,提供一個臨時的溫馨小家。不是憐憫,不是頭腦發熱,而是想讓更多的人關注這個群體,更是想讓自己心安。
王旭輝把這個想法告訴同學後,獲得了一致的認同。大家決定說幹就幹,在七夕辦活動,讓這些“牛郎”和“織女”們團聚一次。雖然舍不得和女友相聚的機會,但他還是當即給女友打電話說:“抱歉,學院暑期有活動,我不能去蘇州了。”女友氣得“哢嚓”把電話掛斷,多少天不肯接他電話。
經過一周左右準備,8月19日,帖子在校園網上發布後,又被轉到省內一個知名的網站,題目是:架起愛心鵲橋,七夕農民工夫妻會。
一石擊起千重浪,有人笑他們太天真:政府都解決不了農民工性饑渴的問題,你們幾個孩子能幹啥?也有人罵他們是炒作,沒安好心……但是王旭輝沒在意,他心裏想的是活動資金問題。除去買電話卡、飯卡的錢,他口袋裏還剩下1520元。沒有絲毫猶豫,他隻留下20元錢,把其餘的錢都放在了桌子上。緊接著,同學付雲朋也把沒拆封的工資袋直接放到了桌上,裏麵有1600元錢。張曉林、曉航、李英麗也拿出了各自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