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貂蟬(1 / 3)

上百萬人的遷徙是一件非常要命的事情,糧食短缺,好多百姓給活活餓死了,在兵卒的驅趕之下,更有好多人被馬蹄、車輪、人腳活生生的碾軋踩踏而死,一路上都是屍體。皇帝王公大臣雖受到特別照顧,卻也往往是飽一頓饑一頓,我們一行走的甚為緩慢,整整十九天才走完這四百多公裏路。

長安在西漢末年毀於戰亂,這麼些年,東漢各朝都有遷回長安的想法,奈何長安毀壞嚴重,財力所限,修繕工作處於斷斷續續的狀態,至今仍不能居住,獻帝隻得先在京兆尹的府邸中住下,而後將宮殿稍作修葺,才移駕到荒廢已久的未央宮。我們也得安置之所,雖然簡陋,卻得以遮風避雨。

長安突然湧入近百萬饑民,情況一片混亂,他們住沒處住,吃沒得吃,淒慘無比。董卓此時仍在洛陽對抗關東軍,一年以後才歸長安,在這一年多的空檔期,司徒王允顯示出自己的才能,他率領眾臣在安撫民眾,恢複生計方麵做了很多努力,也起到了不錯的效果。也得皇室,眾臣,百姓甚至董卓的喜歡。也正是在著一年多的時間,王允的信心得以膨脹,認定若除董卓,他王允可執牛耳矣!

王允此人,確實有點本事,而且政治人物所需要的妥協、隱忍、製衡,乃至心狠手辣全都都具備。他假意順從董卓,暗中培養實力。後又使用連環美人計,挑撥呂布董卓的關係,最終得殺董卓,甚為老謀深算。

我前世對王允並無好感,覺得其為了上位,竟然犧牲弱女子貂蟬,即使成功了也不那麼光彩,而且他得攬大權後,擺出一副高高在上,道貌岸然的樣子卻著實讓我討厭,僅僅因為一聲歎息就要殺才華橫溢的蔡邕,後又應對失策,不循權宜之計不肯放過董卓部下,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人又為禍長安,那麼他誅殺董卓又有什麼功勞呢?

以前我一直揣測,王允殺蔡邕,不會隻是因為蔡邕歎息董卓這麼簡單,這其中恐怕兩人早就有矛盾了。我有時想:董卓厚待蔡邕,數日而三遷其職,蔡邕意氣之士也,得意之時恐有忘形之舉,王允恐怕懷恨很久了吧?蔡邕為人瀟灑**,王允這樣的假君子恐怕早就看不慣了吧?蔡邕文章書法音律冠絕一時,深受一些讀書

人和士大夫的愛戴和佩服,王允恐怕懷有深深嫉妒吧?蔡邕不過因為對提撥重用自己的人死了,一時感歎,也是人之常情,雖不恰當,然罪不至於死吧?蔡邕願受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以求繼續完成漢史而不可得,王允也太過分了吧?

獻帝和王允等恐怕沒有少暗暗祈禱董卓永遠不要回來,然而該回來的終究要回來。

董卓回來後意氣風發,公卿皆迎拜車下。董卓和盟軍互有勝負,雖然最終被迫撤離洛陽,然而卻未傷其根本,且掠奪了大量錢糧,正得意洋洋。蔡邕歸來和我道:“朝中有人說董卓可比薑太公,應該稱為尚父,董卓問我,我勸等關東平定,車駕還反舊京,然後再議這事,董卓同意了。”蔡邕言語中頗有喜色。我心裏暗暗感歎,蔡邕到這個時候居然還關注禮儀,稱號一類事情,還幻想董卓的變好,實在有點不可救藥。我道:“董卓這段時間以來,又辦了兩件失民心的事,第一他

役民夫二十五萬人築郿塢,勞民傷財,百姓本來困苦,需要休養生息,如今又加上如此繁重勞役,百姓如何得活?第二董卓掠得如此多財物糧食,還不足,命人查找所謂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者,查到之後,斬首,財物沒官。”

蔡邕歎道:“築郿塢,隻要禮節不合,有人勸董卓,他說,如果以後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郿塢足以畢老。查找不孝不忠不清不順者是他斂財的手段”我道:“我聽說大家互相汙蔑,冤死者以千數,如今人人自危,百姓囂囂,道路以目。”董卓的種種暴行,我已目不忍睹,每次外出,路上多見饑民和囚徒,在此暴政統治下百姓噤若寒蟬,驚惶萬狀。我觀之頗覺不忍。歸之談論起來。蔡邕常常長歎,卻多有為董卓辯護之辭。

我在長安對事態的發展唯有靜待結果,心裏甚為鬱鬱,蔡琰有所察覺,每每問我,我又不便明言。長安修建了群臣的府邸,蔡邕也搬入深宅大院中,且家人奴仆日多,又因蔡邕甚得董卓賞識,且名聞天下,蔡邕府第前經常是車馬填巷,家中常賓客滿坐,熙熙攘攘,不過為名為利,,我常常借口回避,奈何甚為蔡邕義子,也被迫參加許多聚會,我實無法融入其中,每每冷眼旁觀,熱鬧喧嘩之中,尤倍覺寂寞。蔡家是越呆越無聊,又不忍離去。

呂布也好長時間不來找我,一年多時間他都領軍在外,前些日蔡邕言其已經歸來,然發生了越騎校尉伍孚行刺董卓未遂一事,董卓自知自己凶暴,為人所惡,所以時常要呂布作自己的侍衛相隨。如此一來,就無空見我,我倒有些懷戀和呂布習武的日子。

這年六月,發生了一場地震,屋瓦皆墮,百姓死傷眾多,宮廷亦有坍塌,眾人皆言此乃朝廷違背天意所致,一時沸沸揚揚,暗中都把矛頭指向董卓,蔡邕卻認為董卓隻是禮儀逾矩。董卓找替罪羊,罷免了司空種拂,以平息民憤。

卻有一日,蔡邕言下午需和他一起參加王允小兒子的冠禮儀式,我推脫不去,蔡邕卻道:“昔日你我行拜父之禮時王司徒並未到場,其一再道歉,今日特意囑咐我需攜你前去,王司徒被大家敬重,且其子冠禮乃是大事,不去無禮。”冠禮是古時候的男子成年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可以婚嫁。漢代極重冠禮,我見無法推辭,隻得答應。

冠禮儀式甚為繁瑣,好在隻在宗室隻見進行,禮儀畢王允大宴賓客,甚是熱鬧,王允被朝中所重,朝中要員幾全部到齊,董卓身在郿塢,卻也叫人備以重禮,呂布竟然也在賓客之中,我兩人相見自有一番言語,王允小兒子王定也隨父親和眾賓客答謝,王定二十歲,一看就是世家之子,言語舉動頗為得體。賓客散,王允又請二十餘親厚之人私會與家中,王允滿臉堆笑,於眾人一一寒暄,於蔡邕和我也甚是親熱,蔡邕情緒也頗為高漲,我心想蔡邕絕對不會想到:今日為其座上賓,明日卻為其階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