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好孩子比擁有億萬財富更加寶貴,真正負責任的父母,是把生存的能力教給孩子,而不是隻留給孩子一大堆金錢。
猶太人有句諺語叫“給孩子一座金山,不如教給他們點金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精明的猶太人看來,與其給孩子們存錢,不如教給他們獲得財富的能力。隻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夠擁有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山”。猶太人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一群人,正是得益於他們明智的啟蒙教育。
有人說,中國的父母是天底下最勤勞的父母,他們日夜奔忙,就是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給孩子營造一個密不透風的安樂窩,讓孩子的未來衣食無憂。如果有可能,最好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們毫不費力氣地擁有房子、車子和花不完的票子。可不幸的是這群操勞的父母,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變成了他們最忠實的“奴隸”,而孩子則是自己一生的“債主”。他們沒有考慮到的是,未來孩子是不是擁有自己賺錢的能力,父母百年之後,孩子能否真正養活自己。
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希望可以給廣大父母們一點警示:
有這樣一對夫婦,女的是建築工程師,男的非常具有生意頭腦,年紀輕輕就成了遠近聞名的老板。婚後不久,夫妻兩人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都說“女兒要富著養”,自從擁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夫妻兩人的生活目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們發誓要存下許多的錢,讓孩子過上最好的生活。雖然每天下班回家,拖著疲憊的身體,但看著自己可愛的女兒,他們還是倍感欣慰,覺得自己總算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在日複一日的忙碌中,兩人不約而同地忽視了女兒的能力培養問題。
女兒4歲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小學的時候,隻要女兒在爸爸懷裏撒一下嬌,爸爸就會忍不住替女兒寫作業,老師批評很多次,但是這位父親依然振振有詞:“老子有的是錢,我女兒的學習好不好沒有關係!我努努力,就把女兒這輩子花的錢都給攢齊了……”聽完這位富翁父親的高談闊論,老師很無語。女兒小學、初中、高中上下學,都是這位“充滿愛心”的父親接送的。
大學的時候,女兒因為九門功課都不及格,而被學校勸退。父親也絲毫不在意,認為自己的女兒上不上大學無所謂,就把她安排在自己公司的市場部“幫工”。公司同事對這位嬌生慣養、小姐脾氣十足的富家女也是百依百順。沒過幾年,這位對經營管理知識一竅不通的富家小姐就犯了幾次嚴重的錯誤。她的最後一次失誤,幾乎讓父親辛苦打拚下來的公司破產。麵對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女兒,父親追悔莫及,雖然已經為女兒置辦了這樣一份身價不菲的產業、存下了數以千萬的金錢,自己卻實在不放心將其交到敗家女兒手上,為自己女兒的未來憂心忡忡。夫妻這才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
俗話說“自古英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故事中的女孩,正是因為從小就被父母嬌慣得不成樣子,久而久之,才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敗家女”。像這樣的孩子,即便是父母給她留下了再多的錢,一帆風順的人生隻能存在於父母的美好“幻想”之中。
為孩子積累下一座金山,卻忽視對孩子能力素質的培養,無異於將一筆巨款交到蠢人手裏,父母想為孩子存下一生的保障,換來的卻隻能是個沒有生存能力的敗家子。
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開拓精神,能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從小,父母就會有意識的讓孩子明白勞動的價值。讓他們自己修理摩托車,到外麵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不例外。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前總統裏根的兒子失業後,也沒有依靠父親的權勢,而是自己謀生,自己找工作。
美國富豪洛克菲勒子女的零用錢少得可憐。他們的家族賬本扉頁上就印著給孩子零用錢的規定:7~8歲,每周30美分;11~12,周歲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錢每周發放一次,必須時刻記錄錢的支出數目和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父親檢查。洛克菲勒始終認為“過多的財富會給子女帶來災難”。
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們自食其力的精神。例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初中畢業就會去一家有層次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學習。這樣做,一方麵可以鍛煉她們的勞動能力,以便日後尋求獨立謀生之路;另一方麵有利於語言學習。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一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起一個語言地區的人家當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