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銀行壟斷的表現及其法律對策
專題調研
作者:申丹青
【摘要】國金融市場改革推進革,中國商業銀行數量具擴大。法律製度發展尚不健全,商業銀行之間的不當競爭也導致行業隱含巨大的係統性風險而麵臨發展困境。要讓商業銀行突破壟斷困局,就要在分析商業銀行壟斷表現得基礎上,進行金融製度和法律製度層麵上的改革,打破壟斷格局,建立和維持一種具健康競爭機製的商業銀行市場結構,由此保證銀行間有效的競爭,既要保證集中,又要合理競爭,最終推進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商業銀行銀行壟斷反壟斷法
一、銀行壟斷概述
縱觀我國銀行業的整體現狀,我國銀行業已經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市場經濟體製在這一行業基本確立,不可否認的是,銀行領域仍然具有極強地計劃經濟統治遺留的壟斷色彩。而其中銀行壟斷更是金融市場壟斷的典型。
隨著銀行業改革,商業銀行數量逐漸增多,外資銀行也積極進入,但是數量不多,而且審查機製十分嚴格,貸款量小,而民間資本基本處於不合法地位,排除合法金融資本競爭之外。根據《反托拉斯法》的規定,企業具有聯合限製競爭、濫用壟斷經濟優勢、價格歧視、企業合並造成壟斷、損害消費者權益等任一行為都構成壟斷。中國銀行利用優勢地位損害消費者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便是典型的銀行壟斷行為。[1]銀行業的壟斷行不僅已經存在,許多壟斷行為甚至為有了十分複雜壟斷形式。首先,我國銀行準入中就存在行政壟斷的現象。除了民生銀行等民營大型金融機構獲批設立,民間資本仍處弱勢地位。即便是在當前政府鼓勵並扶持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的大背景下,中小銀行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設立還是受限頗多。其次,許多大中型銀行采取默示方式行使具有壟斷實質的行為,前不久出現的幾大中資銀行集體上調手續費就是典型例證。
要了解銀行壟斷的的全貌,首先要分析銀行業壟斷的表現,在了解其具體表現後再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以期解決銀行壟斷所產生的不良市場影響。
二、銀行壟斷的表現
(一)銀行獲得巨額的壟斷利潤
銀行業壟斷現象到底有多嚴重,最直觀的表現無疑於不合理製度構建下,各大銀行通過壟斷地位所囤積的利潤。以2011年前三季度為例,五大國有行的淨息差占到營業收入比重的5.7%,其他股份製銀行淨息差收入占總營業收入的90%。而利息收入上,五大行的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下;其他的股份製銀行利息收入表現更加誇張,除興業銀行增幅27.6%以外,其餘銀行利息收入增幅均在30%以上,而華夏、南京、民生三家銀行的增幅超過40%。存貸差無疑成為銀行高利潤的源頭之一。2011年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年-3年的貸款利率卻高達6.65%。各大銀行可謂暴利企業。[2]有觀點稱高額利潤來源於我國商業銀行呈現壟斷集中之勢,然而這並不是其具有強競爭實力的表現,而是政策偏重,市場機製不完善的表現。銀行業存在“壟斷福利”,這種福利雖然惠及銀行但是最終不利公平,加劇了分配不公,並將最終危害銀行業健康發展,具體表現為在商業銀行員工整體收入偏高,平均收入大多高於全國多數行業平均水平。
(二)銀行壟斷限製社會的融資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較為嚴格的金融監管製度,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將融資功能多限定與銀行進行,而對民間資本進行打壓和嚴格打壓。
銀行的經營表現來自於其資產負債管表中的數據表現,為降低貸款風險,維持良好的賬麵表現,對於貸款企業要求提供連帶擔保或財產抵押,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中小企業貸款的條件往往更為嚴格。而中小企業往往實力較為薄弱,難以滿足融資條件,以軟件類企業為例,這類企業所要求的的固定資產少,但是科技含量高,人工費用多,所以在貸款時少有有價值的抵押資產,可想而知貸款極難。而一般新型中小企業,雖然投資風險大,但高風險高收益,一旦成功發展,利潤巨大。銀行信貸融資承擔了極大融資風險但是利潤所得仍然等同於普通的行業,這種情形無疑降低了銀行貸款的動力。商業銀行作為主要融資渠道的銀行卻出於自身抵抗風險需要難滿足小企業的融資需要。
銀行金融機構在其市場化改革中,堅持“扶大冷小”的貸款政策,大量銀行的信貸資金通過政府引導下流向了本就實力相對強大的國有企業。銀行金融機構的服務模式仍然有著計劃經濟的影子,對市場重視不夠,金融產品開發與研究不力,忽視了中小企業這一市場,拒絕著眼長遠利益。[3]
(三)銀行壟斷損壞消費者利益
銀行壟斷的表現不僅在於前文所提及的方麵,也表現其壟斷格局嚴重的影響了金融消費者者的權益。銀行壟斷使得消費者的選擇有限,不得不承受數量眾多、比例較重的銀行收費項目,而銀行通過在消費者身上攫取不合理的利益,損害了消費者的基本權利。
根據調查顯示,銀行業的服務項目總共1076項,其中226項免費,占比21%;收費項目850項,占比79%。而在這些項目中,辦理個人業務的服務共276項,個人有償服務占到了196項。[4]總之,從你擁有銀行賬戶,接受銀行服務開始,消費者的“付費之旅”也就已經開始了。而在金融消費領域,跨行取現以及異地同行跨行取現、存款、轉賬等高額的手續收費,消費者既感到不滿又覺得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