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韶山毛澤東圖書館(1 / 2)

韶山毛澤東圖書館

品史

作者:梁衡

到韶山參加一個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的活動,意外地發現在離毛澤東故居不遠處的山坡上,有一座“毛澤東圖書館”。為偉人、名人建紀念圖書館,在國外幾成風氣,美國每個退休總統通常都有一座,中國卻極少見。關於毛的這座圖書館,未建在北京等大都市,而是在他家鄉的小山衝裏。我很好奇,便進去一看。

圖書館不大,實用麵積隻有680平方米,也就相當於一個有錢人家的別墅麵積。這裏隻收三類書,一是毛寫的書,各種選集、文集、單行本;二是毛看過和評點過的書;三是寫毛的書,即各種研究毛澤東的書。館的功能以收藏、陳列為主,兼有一點借閱,遊人可免費參觀。但因知道的人不多,來者寥寥,那天我去時,館內十分清靜。

一般無論博物館、圖書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我問接待我的劉館長:“能不能看看你們的寶貝?”他自己先戴上一副薄薄的白手套,又遞給我一副,然後讓管理員捧出一個盒子,打開,是一本藍皮黃紙的書,小32開本,約有一寸之厚。他說:“這就是我們的鎮館之寶,是已知的曆史上出版的第一本《毛澤東選集》。”1942年延安整風時黨中央成立了宣傳委員會,毛澤東是主任,王稼祥是副主任。整風過後,為了推動幹部的學習,晉察冀邊區請示中央宣傳委員會後決定編一本《毛澤東選集》。這個任務交給了時任《晉察冀日報》社長的鄧拓。鄧是黨內的才子,是一個好學習,好收藏,好研究問題又很有政治眼光的知識分子。他平時尤好收集毛澤東的講話、文章。邊區黨委1944年1月下文件,鄧三個月後就編出了這本書。現在我們看到版權頁上寫著,編印:晉察冀日報;發行:晉察冀新華書店;定價:三百元(邊幣);一九四四年五月初版。我俯下身子仔細觀察,雖然手上也戴著一雙白手套,卻不敢去翻它一下,生怕碰碎那已經被歲月浸泡了70年的薄紙。全書分為五卷,實際上是一套五卷本“毛選”合訂本。解放後正式出版“毛選”合訂本是“文革”後期的事,當時是四卷合訂。我記得剛看到這種合訂裝幀時,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想不到在抗日的漫天烽火中就曾誕生過“毛選”合訂本,而且還是五卷。看著這本小書,你會明白什麼是思想的力量,什麼是領袖的魅力。而書籍就是在收集思想,收藏曆史。以當時的條件,毛澤東的文章不可能收齊,比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隻收了前兩個部分。這本集子主要來源於鄧拓個人的剪報資料。當時紙張奇缺,從書的封口上可以看出,紙質和色度都不一致。印裝也有失誤,如124頁後就找不到125頁。但它卻有一個驚人的裝幀——藍色緞麵精裝。這是用緞被麵手工改作的,這樣的“精裝本”隻做了10本。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本子是三年前圖書館花了30萬元從河北一個收藏者手裏買來的。現在社會上還流傳著另一本,品相比這還好一點,緞麵上的一朵暗花正好在封麵的中心,拍賣價已經出到160萬元,主人還不肯出手。“毛選”的編輯出版貢獻最大者有兩人:一個是鄧拓,在戰火中編了第一本“毛選”。一個是田家英,精心保存了毛的許多手稿,是解放後“毛選”編輯的主力。可惜這兩人在“文革”中都死於非命。

在珍品室還有這樣幾件藏品。一件是解放前國統區正申書局出版的小冊子,封麵書名為《孫中山先生論地方自治》,打開後裏麵卻是毛澤東的文章選編。這是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檢查。還有一本《六大以前》,落款是“中共中央書記處印,1942”。當時為配合整風,中央編了《六大以前》、《六大以後》、《兩條路線》等幾本書。因為是作為高級幹部學習之用,印數很少,又趕上胡宗南進攻延安,撤離時大都銷毀了,所以流傳極少。這本《六大以前》現在全國僅存兩本。

館內收藏的各種毛澤東著作版本約2000多種,1949年以前的有700種。其中還有一些珍品。如1945年7月我江南根據地在蘆葦蕩裏用蘆葦製紙印刷出版的“毛選”,有陸定一曾簽名收藏的中共晉察冀中央局1947年3月編的《毛澤東選集》1—6卷,等等。最特別的是一種手抄本“毛選”。抄者大都是書法愛好者,且對毛澤東有特別的敬仰之情。一位河北滄州的退休幹部用行書在宣紙上手抄了全部“毛選”4卷,每個字如小核桃之大,然後手工裝裱成本48冊,並在1998年12月26日那天,親自將書送到韶山。還有一個手抄本更為奇特,也是毛筆宣紙手抄4卷本,但一色蠅頭小楷,每個字與“毛選”裏的鉛字一樣大,每一頁無論頁碼、標點、版式、字數都與原書相同。抄完後也手工裝訂成一套“毛選”4卷。這簡直是一件以手工而奪現代印刷機器之工的稀世藝術珍品。這些手抄本都曾有人出天價收藏,但作者隻捐贈這裏,分文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