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你不可不知的教孩子算術的老辦法(2 / 3)

如教孩子“3”這個數字時候,就告訴他3比2多1,然後結合身邊的人和物,進一步告訴孩子“3”可以用來表示3個人,也可以用來表示3個蘋果,3個杯子,3本書等等,從而讓孩子理解“3”是個量字的概念,是代表所指人或東西的數量,而不是代表所指的人或物。

這麼做的好處,可以使數字從具體所指的人或物中整個脫離出來,從而更進一步明確數字概念。

江媽媽是用數實物加比較的辦法,經過反複多次訓練,讓孩子小小地便理解了數字概念,從而為進一步學習加減法打下了基礎。

要點提示

一、要注意把握好先後順序,先數實物後比較,數實物是對數的初級認識,比較是建立在數實物基礎上的,是對數的進一步認識。然後,再混合交替進行。

二、要反複不斷地進行訓練,在這一過程中糾正孩子的錯誤判斷,以不斷地加深認識和理解。

三、要注意結合身邊的各種物來進行,可以數樓梯,也可以數手指、火柴、核桃、水果、瓜子、糖果、扣子等各種物品,隻要方便於數,什麼東西都可以。

第三步:教孩子加減法

接下來就要教孩子加減法。那麼又該如何教孩子加減法呢?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許多家長也都還認識不清。

江媽媽在小飛四五歲時開始教算術。據江媽媽回憶:在小飛上幼兒園時,老師就教孩子十位數以內加減法。教加法時,靠十個手指頭幫忙教起來較為容易,用不了多久就都學會了。可教減法時,老師卻用得是如下的方法:

她先在黑板上寫上“9——3=?”,然後就開始問小朋友:“什麼數加上3等於9呢?”

小朋友回答:“是6.”

老師便說:“對了,那麼9減3就等於6.”

孩子們都不理解。

江媽媽對老師把減法當成加法教的方法提出了置疑,她認為老師這樣教孩子減法,孩子的腦子裏仍然是加法的概念,這不利於孩子對加減法原義的認識和理解,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許多家長在教孩子減法時也都犯有這一錯誤。

江媽媽是這樣教孩子減法的。比如說教“9——3=?”,他是先拿出9根火柴棍,然後讓孩子從中取出3根,再讓孩子數數剩下來還有幾根。這樣在孩子的頭腦中很自然就有了減法的概念。愛人有一次給小飛買了一板乳酸奶,共6個,讓小飛喝了一個,江媽媽將剩下的放好,下午小飛問剩下的5個放哪了。江媽媽大為驚異,怎麼我還沒給她減法就已經會了?就是這個道理。

江媽媽不僅局限於此。今天家裏來客人了,就讓小飛用數人頭的方式算一算今天家裏多出了幾個人。又如爸爸今天出差了,就讓小飛用數人頭的方式算一算今天家裏還剩幾個人等等。

江媽媽教孩子加減法,基本上分為三步:

第一步:教10以內自然加法。就是幾個東西加幾個東西,合在一起數一個總共有多少東西。

第二步:教10以內自然減法。就是將一堆東西,減去幾個東西,數一個還剩幾個東西。

第三步:教10以外自然加減法,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步讓孩子學會同位加減法,讓孩子逐步學會十位數、百位數加減法。

江媽媽就是用這種方式很快就教會了孩子100以內的加減法。

要點提示

一、在教孩子加減法時,應注意把握好先後順序,應先教加法,後教減法;應先教10以內加減法,後教10以外的加減法;應先教數物,後教同位加減法。

二、應用加減法的原義教孩子加減,切忌用加法的概念教減法。

三、道具可以是任何東西,隻要便於數就可以。

當然,隻是教會了孩子加減法還不夠,接下來還要教孩子乘除法。這也就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