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亂”食品電商(2 / 2)

從2013年“雙11”網購狂歡中來看,天貓再次複製2013年7月預售美國車厘子的成功經驗,這次改賣阿拉斯加野生海鮮,在12天的預售時間裏,售出50噸海鮮,這相當於一個沃爾瑪超市兩年的銷量。

同樣得意的還有1號店,根據海關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11月,1號店進口牛奶的銷量已經占到全國海關進口總額的37.2%。這個數據意味著中國每售出10盒進口牛奶中,就有將近4盒來自1號店。這家主打進口食品的電商,“雙11”期間進口食品飲料的銷量已經反超國產品牌。1號店董事長於剛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把進口品類作為打造品牌差異化的殺手鐧。因為進口食品正在成為各大電商競相爭奪的熱門品類,僅以牛奶一個品類為例,目前1號店日銷進口牛奶已經達到10個集裝箱。

此前,美、澳、韓、英、意、西等六國的駐華領事館,已經與電商1號店簽訂協議展開合作,推出“舌尖上的聯合國”營銷活動,推廣各自產品;丹麥駐華大使館則聯合天貓旗下的團購頻道“聚劃算”,發售丹麥有機奶、推廣丹麥旅遊等;智利政府也希望能把智利車厘子推廣到中國各地。

由於食品電商把低價優勢彰顯得淋漓盡致,低價成為吸引消費者最大的優勢,為電商吸引了眾多消費者,電商對進口食品實體店等產生了重大衝擊。而且,電商並未止步,個別電商積極通過與外國駐華機構達成戰略合作關係,並申請直接采購資質,試圖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價格優勢和種類優勢。其他電商也在或者將積極跟進,未來電商的價格優勢將更加明顯。

但是,進口食品靠譜嗎?據國家質檢總局2013年公布的12月份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檢出質量安全項目不合格的進口食品63批。這些不合格食品涉及14類產品,主要不合格產品是糖類、酒類和糕點餅幹類,來自19個國家或地區,微生物汙染、食品添加劑和證書不合格等項目為主要不合格原因。

目前,伴隨食品電商迅猛發展,食品電商成問題“重災區”。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權益與法律部助理分析師姚建芳表示,隨著電商食品交易規模擴大,假品牌食品、臨近保質期食品,甚至“三無食品”成為網民反映最多的問題。

相關專家表示,規範網絡食品交易的第三方平台勢在必行。電商交易平台作為廣大消費者的受托人,電商應該承擔監管義務,它必須對消費者誠實守信、勤勉盡責,不能懈怠。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認為,第三方交易平台既有監管的能力也有監管的義務。他說:“首先,平台交易的規則是第三方製定的;其次,電商入場的時候,要經過第三方審核;再次,在消費者、電商、平台三者之間,電商平台所占有的信息更多,因此它能夠通過投訴平台及時掌握食品質量問題的苗頭,進而采取例如飛行檢查(簡稱飛檢,是跟蹤檢查的一種形式,事先不通知被檢查部門實施的現場檢查,是國際上產品認證機構對獲證後的工廠最常用的一種跟蹤檢查方法)、定期抽查等措施。”目前我國食品電商方興未艾,但總體處於起步階段,在法律規範、誠信體係、標準建設、食品安全風險管控等方麵嚴重滯後於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