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心理健康的孩子最優秀(5)(3 / 3)

第二是孩子的情感沒有得到尊重或者家長與孩子缺乏交流,導致親子關係冷漠。因此孩子潛意識地反抗父母,又因與家長的隔閡感覺,導致孩子隻相信自己,拒絕接納長輩的意見和教育。

第三是平時家長溺愛的結果,什麼都順著孩子,加上孩子的思辨力不強,以為父母都得聽他的,於是孩子自然就變得更加任性了。

第四是受外部的影響,比如孩子看到其他的孩子在父母的遷就下,一個又一個的需要得到滿足。這就使得孩子模仿,試著在自己家長麵前也使性子以求獲得自己所需。

上述是強化孩子任性的主要原因,父母要從孩子任性的原因人手分析孩子,找到“主要病因”才好“對症下藥”,以削弱孩子任性的本性。

1.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母親與父親之間的相互體諒與扶持能使孩子感到溫馨,孩子也會學著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行為處事,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緒和性子做事。父母特別應注意對孩子的情感影響,比如大人要保持情緒的穩定,如果家長的情緒變化無常,時而嚴厲,時而嬌慣,就使孩子因無所適從也愛任性。

我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十分重視對子女進行這方麵的教育。葉聖陶的小兒子在回憶父親時寫道:“父親也看管我的事,比如讓我遞給他一枝筆,我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尖交到了父親的手裏,父親就跟我說:“遞某樣東西給人家,要想到人家接到手裏方便不方便,一枝筆是不是脫下筆帽就能寫;你把筆尖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過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刀這些,更是這樣,絕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葉聖陶就是通過這些平凡的小事教育子女要多為別人著想,盡可能地予他人方便,而不能自己想當然,更不能隨著自己的性子來。

2.加強與孩子的交流

在與孩子相互理解後,教孩子明辨是非,特別是道德上教育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3.不要事事順著孩子

父母不能事事順著孩子;在學習和有利於孩子發展的需求上,父母可以答應他們,但若隻是孩子使小性子,父母則要勸解或者斷然拒絕。總之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要使孩子從小就明白:父母在什麼情況下才能滿足他的要求,隻能滿足他們什麼樣標準的需要。父母要有原則地教育孩子,使得孩子也能順著某種原則行事,而不以自己的性格與情緒為準則。

4.家長創造孩子與他人合作的機會

家長幫助孩子在與其他孩子的交往中,慢慢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不再任性、自私。讓孩子對任性產生一種討厭的心理,不去模仿,最好的辦法是家長要經常在孩子麵前批判任性這種壞毛病,向孩子說明任由自己性子行事的危害,此外幫孩子選擇一兩個通情達理、相對不任性的孩子做朋友。在耳濡目染的影響下,使孩子由外而內地擯棄任性的毛病。

綜上所述,矯正孩子任性,需要家長認認真真下一番工夫。父母不能隻是一般地批評和責罵孩子,要具體地、有針對性的製定教育措施,扼製孩子不良的本性,使你的教育達到預期目的。

第一,孩子給父母提出某種要求,先講清道理,為什麼這樣要求。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見,有自己的主張,也必須說明理由。同時父母要求孩子做什麼,有時候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見。

第二,要發揮家庭民主,經常用討論的方式來決定各自的意見或者要求是否得到通過。如果雙方有矛盾,就充分討論,還可以請其他長輩比如爺爺奶奶等來“主持公道”。

第三,讓孩子在學校的生活中改變任性的毛病。比如學校班集體的活動,鼓勵孩子積極參加,主動向班幹部、班主任老師要任務,認真完成。家長應主動與老師聯係,給孩子安排點負責任的工作。

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

家長要從小就教導他遇事要多想想別人、給別人方便、關心他人的話,孩子就會養成一種利他行為,事事處處為別人著想,先人後己。

孩子的自私自利表現在這樣一些方麵:隻顧自己,尤其是在物質上特別吝嗇、貪婪,自己的東西無論如何不會給別人,特別“小氣”;在心理上不願意見別人比自己“好”,而又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好”東西。特別是當孩子對家長做出自私的行為時,不僅令父母傷心,也令周圍的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