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懂得感恩的孩子最優秀(2)(1 / 3)

一位中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不知道,當時的我是不是人們所稱的‘寒門逆子’,反正漸漸長大的我,感到很自卑。不知道,上天為什麼讓我降生到這樣的一個家庭。如果我的父親有權有勢,我是不是也可以像其他同學那樣穿名牌,到處瀟灑地玩呢?所以,那時候,我從心底裏對靠體力賺錢的父親厭煩,甚至都不想跟他說話。但有一件事改變了我的看法。那個周日,父親叫我和他一起去磚場脫坯。我極不情願地跟在父親屁股後麵去了。在烈日炎炎下,我和父親和水、和泥,然後把它裝進坯模……汗水濕透了我的全身。我偷眼望了一下父親,隻見父親一顆一顆的汗珠往下淌,在烈日的炙烤下,父親的臉被烤成了醬紅色,我心中忍不住有些傷感。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剛剛還酷熱的天突然間刮起大風緊接著下起了傾盆大雨,父親叫醒正在午睡的我同他一起去蓋他脫好的磚坯。風雨交加,我們一家人在磚場上忙活,我們把上千塊磚坯摞起來,蓋上塑料布。風越來越大,往往是這邊蓋好,那邊又被掀了起來。而雨卻越來越大,有一半的坯被泡在水中爛成泥團,甚至有些磚坯經不起風雨吹打轟然倒塌。全家人手忙腳亂,父親辛辛苦苦一個月脫的磚坯多半成了廢品。風雨中我看見父親的臉龐痛苦得變了形,終於,父親哇地失聲大哭。全家人也號啕大哭起來。那一刻,我的心碎了。想到我所有的學費就是父親這樣一塊坯一塊坯地脫出來的,想到父親是怎樣辛苦地養著家,可我卻不停地抱怨著,甚至仇恨父親,我為自己羞愧不已……”

文中的少年通過跟隨父親一天的工作,體會出了父母賺錢的不易,如果你的孩子依然像個太上皇似的要這要那,如果你的孩子不顧家庭條件花錢大手大腳,並且覺得這些是理所當然,你不妨讓他跟你工作一天,體會一下你賺錢的辛苦。

4.讓孩子了解家庭經濟狀況

很多家長避諱和孩子談家庭的經濟問題,是覺得孩子太小、怕他們過早地染上世俗的銅臭味,或者背上不必要的思想負擔和壓力。“經濟問題是大人應該操心的事,苦自己不能苦孩子,小孩子隻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成了不少家長的“口頭禪”。正是這種不應有的避諱導致了教育的真空,使錯誤的、盲目攀比的金錢觀乘虛而入,占領了孩子們尚不成熟的頭腦,以為家長的錢來得毫不費力,花起來自然是大手大腳。

其實,既然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那麼不管家境到底如何,家長都應該對孩子實話實說,這才是最明智的,也是對他們的知情權的尊重。讓孩子對家庭的經濟狀況有個真實的了解,參與到家庭的經濟問題中來,孩子就能明白家長的錢不是白來的,花起來也是就能懂得珍惜和節儉了。

培養孩子的回報意識

其實,有時候,孩子不懂得回報父母往往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機會來實踐回報。

回報,就是對哺育、培育、教導、指引、幫助、支持乃至救護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並通過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實際行動予以報答。真心回報他人,盡己所能幫助他人,這才是知恩圖報的本質。如果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善心,都懂得投桃報李,那麼這個世界便是個溫情無限的世界。而孩子平時的每一次不經意的善舉,都會給這個社會和他們帶來幸福。

然而,不可否認,目前感恩已經是我們的社會中一種比較稀缺的品質,尤其是在孩子身上,這是一件令人憂慮的事情。現在的孩子由於得到了太多的寵愛,以至於他們把這種愛當做理所當然該得到的,別人對他們的付出他們也覺得沒什麼稀奇,好像生來就該如此。其實,沒有什麼是生來就該如此的。

總之,孩子隻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不夠的,要讓孩子感恩,更要讓孩子報恩,讓孩子做愛的傳遞者,讓我們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有“人情味”。

1.培養孩子的回報意識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太過於溺愛寶貝,認為孩子小,好吃的留著,凡事替孩子包辦,除了作業不代辦,其餘都是老將出馬,甚至作業也是家長陪著做……一切都是無條件的給予,沒有培養孩子的回報意識,從而養成了孩子對現有的條件不珍惜,隻顧一味地索取的不良習慣,這樣的孩子們,把一切所得都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當然不會想什麼回報的問題,何來感恩之心呢?一位童話作家說:“種植什麼,都不如種植感動來得愉快。”其實,有時候,孩子不懂得回報父母往往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機會來實踐回報。在這方麵,父母需要訓練孩子的感恩、回報意識。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恩,而孩子又應拿什麼來報效父母所付出的無數艱辛呢?

一位母親非常喜歡仙人球,她經常給女兒講一些養花草的好處。有一次,她帶女兒去逛花市,看了各種各樣的仙人球,但是,她隻是問了價錢,卻沒有買。她對女兒說:“這仙人球好看是好看,就是太貴了。”回到家後,母親似乎一直惦記著那些仙人球。沒過幾天就是“母親節”了,鋪天蓋地的廣告都在教子女如何孝敬母親。節日那天,這位母親剛回家就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仙人球,還有女兒的一封信。女兒是這樣寫的:“媽媽,你養育了我15年,我無以為報,我知道您很喜歡仙人球,就給您買了一盆仙人球,這代表了女兒對您的感激之情。”這位母親欣慰地笑了,原來,這是她精心設計的訓練課,她希望女兒主動地學會回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