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應留住“語文味”
卷首開言
作者:高田
近期,有關語文教材的改革不時見諸報端。無論是北京市高考語文分值的提升,還是上海市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刪除古詩詞,都引發熱議。在由外研社召開的語言文字規範化與語文課程改革高峰論壇上,專家學者討論熱烈,思索語文課程改革路在何方。
固基礎使課改不丟“語文味”
不可否認,中國傳統語文教育重視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新中國成立後,盡管語文教學大綱強調閱讀寫作能力,但不少人認為,這些要求在實踐中並未落到實處。有專家指出,一些教師上課隻用很少的篇幅進行讀寫學習,而大講特講作為重點的課文思想價值,使語文課成了德育課、政治課,丟掉了原有的“語文味”。
2014年北京中考語文試卷大變臉,選擇題的六道題有五道涉及漢字書寫、成語運用、曆史典故,原本大多數學生能拿到滿分的基礎題成了失分重災區,再次向師生、家長乃至全社會敲響了重視語文基本功的警鍾。
重閱讀還需注重思維訓練
漢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和地區十分重視語文閱讀教育。
閱讀在美國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美國政府承諾,要保證每個孩子在小學三年級時能夠學會閱讀,並實施了“閱讀第一”的行動項目。多年從事語文教育研究的微課網首席教育專家尹宗禹談自己在美調研期間的感悟時說:“美國的課本特別厚,比我們厚好多倍,讀書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閱讀量很大。我進過美國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他們教室裏的計算機上可以借閱圖書館的書籍,看完書係統設置閱讀題讓學生回答,以積分的形式記錄閱讀量和閱讀效果。無論是重視程度還是教學形式對我們都是個啟示”。
專家指出,大量閱讀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發展自我,促進學生心靈世界的豐富和完善、全麵和多元。教育部語信司司長張浩明認為,“語文教學要結合工具性和人文性,讓學生了解漢語漢字中包含的思想和文化,並借此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