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轉化醫學理念指導醫院科研管理探析(1 / 3)

用轉化醫學理念指導醫院科研管理探析

衛生與醫療管理

作者:關豔蓉等

摘要:轉化醫學是近年來生物醫藥研究領域出現的新理念,引導醫學科學研究向“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向發展。如何運用轉化醫學的理念指導醫院科研管理模式是科管者麵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分析了轉化醫學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並根據轉化醫學對生物醫學研究帶來的影響和變革,提出有針對性的醫學科研管理對策。

關鍵詞:轉化醫學 醫院科研管理 管理模式創新

隨著生物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生命現象的認識和了解也與日俱增。然而,基礎研究的成果並未真正惠及更多的臨床患者,而是隨著醫學研究的逐步細化,學科分支的增多,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之間的距離日益加大,再加上不同研究領域不能很好的溝通和協作而事倍功半,使得現代醫學在治療組織器官缺損、惡性腫瘤、遺傳性疾病和各種慢性病上的進步舉步維艱,其成就與巨量的投入不甚匹配。除此之外,由於科研成果考核評價機製的不完善,引導和激勵方向有偏差使得一些科研人員從事科研工作重數量輕質量,重基礎輕臨床。因此,為了打破基礎醫學創新發現與臨床應用之間的屏障,轉化醫學模式應運而生。

1.轉化醫學的概念

轉化醫學的概念是新的,但其理念、內容並不是新的。我國漢代的名醫華佗早在兩千年前就從植物麻黃中提煉出麻沸散並用於臨床治療中。青黴素的發現、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明和普及、幽門螺杆菌的發現及胃病防治等都是經典的轉化醫學範例,其共同特點是他們的科研成果造福了廣大的臨床患者。由此,這些研究人員也理所應當的成為了諾貝爾獎的青睞者。可以看出,轉化醫學倡導以病患中心的理念,從臨床工作中去發現患者需要解決的問題、由此提出問題,然後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研究和分析問題;隨後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解決問題,造福患者[1]。如今,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的鴻溝、臨床需求與產業化及開發應用技術的脫節已成為阻礙生物醫學發展的壁壘,人們意識到必須要加強基礎與臨床的結合,以產學研一體的模式推進臨床研究及時向產業轉化,服務於病人。為此,轉化醫學作為一種新的醫學模式,醫學理念被重新提出。目前多數學者都支持轉化醫學的發展模式應該是雙向互補的,不斷螺旋上升的,永無止境的研究過程,一方麵把實驗室研究獲得的成果,迅速有效的應用於臨床;另一方麵把臨床中遇到和發現的問題,又及時反饋到實驗室,通過兩方麵雙方的溝通和協作,不斷地完善、推進或開展新的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診斷、治療和預防水平。這個雙向互補的過程涵蓋了與醫療研究和臨床實踐相關的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是中繼點和加油站,環環相扣的每個環節都不可少,最終的目的是高效提升醫療技術水平,更好地服務於廣大患者。[2]該模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將基礎醫學研究取得的成果應用於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中;二是就來自臨床醫生的觀點和假設,設計基礎研究實驗並加以檢測和驗證[3]。

2.轉化醫學理念指導下科研模式的轉變

轉化醫學從實踐個體研究到係統化、綜合各個學科研究的醫學發展模式,對傳統的醫學模式提出挑戰,也為醫學的持續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轉化醫學的中心目標之一,通俗的說就是要大幅度促進和推動從實驗台到病床(From the bench to the bedside)的研究模式。然而要達成這一目標並不容易,它需要多學科交叉合作。這就意味著首先要有一個囊括多個基礎學科及臨床醫生的研究團隊,他們之間需要彼此緊密協作,才可能實現轉化醫學的主要目標。具體而言,傳統醫學研究模式向轉化醫學研究模式轉變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從各自為營或有限合作到團隊科學。轉化研究強調,要實現科研成果迅速地成為臨床可應用的技術、產品或方法,就必須主動從研究的最初階段開始,讓不同學科的專業人員在一個平台上開展團隊工作,發揮各自優勢,通力合作,走開放聯合之路,拓展交叉合作領域和國際合作的渠道。二是從以疾病為中心到以患者為中心。轉化醫學的醫學研究模式倡導以患者為中心,構建臨床治療和基礎研究之間的雙向通道,有利於基礎研究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以提高醫療總體水平,最終使患者受益。人體是一個複雜的係統,應以係統生物學的思路,從更全麵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即從臨床問題出發,將相關的生物學和多學科手段集中在一起,有計劃、由點到麵的破解難題,加快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的相互轉化,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的形式,推進臨床應用新技術的發展。三是從醫生、科學家獨立個體到醫生科學家。傳統上,臨床醫生與基礎研究人員是通過迥異的訓練方式培養而成的,二者之間很少交集。或許在很多時候,個別醫師由於個人興趣再接受專門訓練而成為具備一定基礎研究能力的研究者,然而就一個臨床機構的主要人員而言,還是以單純的臨床醫師為主。然而,成規模的轉化研究,其核心是一批具備臨床醫療資格的科學家,他們通曉各自學科的臨床實踐技能,因而可敏銳的發現問題之所在;同時,他們也完全掌握相關基礎研究的手段和語言。因此,這些醫生科學家成為純粹的醫生和基礎研究人員之間的橋梁,可以將臨床問題順暢地轉化成為基礎科學問題,並同樣流暢的將基礎研究獲得的成果轉化為臨床技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