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新生兒的常見疾病(1 / 3)

A。新生兒常見健康問題

471.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新生兒疾病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指醫療保健機構在新生兒群體中,用快速、簡便、敏感的檢測方法,對一些危及兒童生命、危害兒童生長發育、導致兒童智能障礙的一些先天性疾病、遺傳性疾病進行群體篩檢,從而使患兒在臨床上尚未出現疾病征象時就做出早期診斷,進行有效治療,避免患兒重要髒器出現不可逆性的損害,保障兒童正常的體格發育和智能發育的係統服務。

新生兒疾病篩查可以檢查出多種遺傳疾病,我國目前法定的篩查病種有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以及聽力障礙。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目的是早期發現、早期確診、早期治療,使患兒的生長發育、智力發育達到同齡兒童的水平,成為健康的社會人,這對出生人口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

472.新生兒“回家”前須做好檢查

新生兒要回家了,父母應該從頭到腳為他們做一個全身檢查:如頭部有沒有腫包,全身是否有畸形,四肢是否均能活動。

新生兒的皮膚嬌嫩,容易出現感染,最常見的就是膿皰病,即小米粒至綠豆大小的皰疹,中間有透明液體或膿液。

新生兒的皮膚柔軟,如果麵頰、四肢或軀幹皮膚發硬,伴有全身發涼、體溫不升,須及時就醫。

新生兒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約1周左右退淨,這是正常情況。如果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或者黃疸持續2周還未消退均屬不正常情況,應當找醫生診治。觀察黃疸時應用手將皮膚輕輕按壓,看皮膚是否發黃。另外,還應觀察尿和眼淚是否發黃或染尿布、毛巾,注意大便是否發白(呈白牆土色),有上述情況均提示新生兒已出現黃疸。

新生兒呼吸較表淺,快而微不規則,每分鍾約40~44次,如果呼吸明顯不規則,次數明顯加快或伴有口周、鼻根部發青,鼻翼煽動等均提示有重要疾病。

新生兒出生後10~12小時開始排黑綠色胎便,3~4天後慢慢排正常糞便,如果出生後24小時不排便或者3~4天後突然排泄膏藥樣黑便、鮮血便或稀水樣便提示可能有消化道畸形、出血或腸道感染,應及時就醫。

新生兒出生後約6小時排尿,也有遲到第二天排尿的,但若24小時內未排尿應引起注意。如果尿次數增多,每次尿量較多,伴有吃奶不好或有浮腫應及時就醫。

新生兒雖然睡眠時間多於清醒時間,但喂奶前一般清醒哭鬧,吃奶較好。如果整日昏睡不醒,吃奶減少或拒食均為不正常表現。

473.寶寶特乖不一定是好事

一般地說,特別安靜、特別“乖”的新生兒可能存在以下幾種疾病:

1.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又稱呆小病,這是由於人體甲狀腺功能先天缺陷所引起的。患兒出生後很少啼哭,經常處於反應低下狀態,甚至饑餓、排尿前後都不哭鬧。患兒的生長發育比正常新生兒要遲緩,尤其是身長比正常新生兒要短得多,動作發育如抬頭、坐等等都很慢,識人、講話等也較落後。如果能夠在新生兒及時確診,及時治療,一般不會影響孩子以後體格及智能的發育。

2.21——三體綜合症,這是由於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患兒平時不哭不鬧,饑餓、大小便時也不吵鬧,各種能力發育遲緩,智能低下。多數患兒在出生時會有特殊麵容:眼距寬、眼裂小、兩眼外側上斜、舌頭常伸出口外、鼻梁塌、耳朵小、頭圍也較正常小。

另外,一些中度、重度智能遲緩的孩子,在新生兒期會表現得異常安靜。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寶寶特別乖、特別安靜,應去醫院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474.新生兒健康指標麵麵關

由於新生兒發育尚未成熟,生理功能也不健全,所以應該特別注意觀察以下問題:

1.體溫

由於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發育尚未成熟,體溫調節能力差,所以要隨時注意體溫的變化,並隨氣溫的變化來增減衣服。

2.皮膚

出生3~4天後,新生兒的全身皮膚開始變黃,這是生理性黃疸,一般維持一周左右。如果維持時間過長,應及時處理。另外,如果麵部及其他部位的皮膚出現蒼白、青紫也屬異常現象,也應給予處理。

3.臍帶

新生兒臍帶一般5~7天脫落。臍帶脫落後傷口要保持幹淨,包紮不宜太緊,並注意不讓大小便汙染。如果臍帶脫落後,局部出現紅腫、滲出,或滲出物有氣味,都應及時治療。

4.精神

新生兒除吃奶外,一天幾乎都在睡眠。如果新生兒出現煩躁、抽風、癱瘓、呻吟、哭鬧不休、雙目緊閉等現象,屬於一種病理表現,應及時治療。

5.啼哭

新生兒哭聲宏亮,有節奏感,這是正常的。如果哭聲短促無力,或啼哭不停,或根本不啼哭,都是不正常的。

6.大小便

新生兒出生後開始排出黑色或墨綠色的胎糞,喂奶之後,約3天大便顏色逐漸變成黃色。如果出生後1天內無大小便排出或3天後仍有黑便,說明不正常,需請醫生治療。有時在黃色大便中混有白色的小塊,屬正常現象。如果大便有性狀、顏色、次數等方麵的變化,可能是喂養不當造成的,也可能是消化係統或有其他疾病所致,需及時處理。

新生兒出生後約6小時排尿,也有遲到第二天排尿的,但若24小時內未排尿應引起注意。

475.細辨新生兒的“異常信號”

新生兒身體的變化很多,許多看似異常的現象其實是十分正常的,所以父母要細心分辨新生兒的“異常信號”。

體重下降出生後新生兒體重可逐漸下降6%~9%。這是由於新生兒進食和喝水少,肺和皮膚不顯性失水及大小便排出所引起的,10天之後即可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

頭形異常自然分娩的新生兒頭部一般呈橢圓形,像腫起一個包似的,這是由於分娩過程中胎頭在產道內受壓引起的。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出現柔軟的腫塊,而且逐漸腫大,這是分娩時受壓而引起的頭皮血腫,隻要局部不感染,出生後6~10周可消失。

尿發紅新生兒一般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排尿。如果看到尿布被染成磚紅色時,父母不必擔心,這是尿中的尿酸鹽引起的,過幾天會自然消失。

大便發黑新生兒的第一次大便叫胎便,出生後24小時內可排出粘稠的黑綠色的無臭大便。這是由消化道分泌物、咽下的羊水和脫落的上皮細胞組成的,3天之後即可轉為正常。

皮膚有的新生兒皮膚會出現粉紅色的斑塊,這是由於皮膚柔嫩,受外界刺激而充血引起的,1~2天後可消退;出生2~3天時,新生兒的麵部、胸部、背部等處皮膚可出現輕度黃色現象,叫生理性黃疸,一般1~2周消失。

476.新生兒體溫低怎麼辦

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差,自身體表麵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較薄,容易散失熱量,如果外界環境溫度過低,且持續時間太長,新生兒很容易出現體溫不升的情況,從而影響代謝及血液循環,甚至導致新生兒硬腫、出血等一係列病症,危及生命。所以,當新生兒體溫不升時,父母要及時給予適當的保暖。

首先,注意環境溫度。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新生兒居室溫度一般應維持在18~22℃。

1.新生兒的衣服、包被最好選用新棉花和柔軟舒適的棉布製作,以保證良好的保暖性。父母在為新生兒穿著或包裹前可以先在暖氣或爐火上預暖一會兒,可以增強保暖性。注意,包裹得不要太緊,以免影響新生兒的四肢活動,不但不利於產熱,反而會加快散熱。

2.父母要經常摸一摸新生兒的四肢,如果發現手腳冰涼,表明保暖不夠,可以增加棉被或使用熱水袋保暖。但應特別注意水袋內水溫最好在40~60℃左右,熱水袋的塞子一定要擰緊。同時,最好將熱水袋放置在包被之外,不要直接貼於皮膚,防止燙傷。

3.保暖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將新生兒抱在懷裏,以自己的體溫為新生兒保暖。

如果在采取了一定措施後,新生兒的體溫仍很低,父母應立即送醫院診治,因為新生兒低體溫一般提示病情嚴重。

477.給新生兒測量體溫需注意些什麼

為寶寶測體溫需要注意些什麼?

1.盡量讓新生兒保持安靜,不要在哭鬧的時候測量。

2.新生兒在剛吃完奶後體溫較高,所以給新生兒測量體溫時應避開這個時段。

3.也不要在剛給新生兒洗完澡後測量體溫,因為剛洗完澡後體溫較低。

4.如果新生兒的體溫高於37.5℃時,父母應先觀察是否給他們穿得過多,一般給新生兒穿衣的原則是: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就可以了,不必穿得太多。如果新生兒穿得不多,但體溫高於38℃則可能是發燒了。

478.新生兒發熱不一定是生病

寶寶偶爾發熱是不是生病呢?

如果新生兒的體溫偏高一些,在37.5℃~38℃之間,但是吃奶有力,大、小便正常,這時父母不要擔心著急。專家指出,新生兒發熱不一定就是生病了。因為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成熟,調節體溫的功能比較差,汗腺發育不完善,產熱和散熱易失去平衡,所以體溫不恒定,容易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理性發熱。如環境溫度過高,超過體溫調節退度,就會出現體溫升高;在哭鬧、吸吮時體溫可略升高;包裹過多時容易體溫升高。這時候可以降低環境溫度,鬆解衣被,同時注意補充水分,一般情況下體溫即可下降。

479.如何確定新生兒是否發燒

研究表明,正常人的體溫晝夜變化幅度最高可達1.3℃,每天6:00與16:00的體溫上限分別為37.3℃與37.5℃。由此可見,並不是體溫一超過37℃就是發燒,也不能隨意診斷高熱或發熱待查,從而去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那麼,怎樣確定新生兒發燒了呢?

我們以腋下測溫法為例,新生兒的腋下溫度超過37℃,且晝夜波動超過1℃時即為發熱。體溫38℃以下為低度發熱,38℃~39℃為中度發熱,39℃~41℃為高度發熱,超過41℃者為超高熱。如果發燒症狀持續2周以上,並且體溫在38.5℃以上,經過比較全麵體檢和常規實驗室檢查未能確診時,稱為“原因待查熱”或“不明原因熱”。

480.溫水擦浴是新生兒最佳降溫法

寶寶發熱時我們要不要及時給寶寶退熱藥?

新生兒發熱時,醫生一般不主張用藥物退熱,因為退熱藥有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加毛細血管脆性,延長出血時間等毒副作用,對新生兒血液、消化、泌尿係統都有一定損害。所以,新生兒發熱的最好處理方法是物理降溫,但是忌用酒精或冷水擦浴,以防體溫驟降,發生抽搐。而溫水擦浴是一種最佳的降溫方法。

首先,解開包被,使新生兒的頭頸、四肢暴露,隻用小毛巾被包裹軀幹就可以了。然後用溫水擦浴。因為新生兒頭部皮膚占全身皮膚的20.8%,消耗熱量為全身總熱量的50%,頭部散熱為全身總散熱量的40%。所以溫水擦浴部位應以頭頸部為主,以腋下、腹股溝及四肢輔助退熱最為理想。水溫一般為33~35℃,與體溫大致相當,將兩條棉毛巾放在水盆裏,然後擰幹,擦時不可用力過大,動作要輕柔,以皮膚微紅為度。降溫時還要注意保暖,因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切忌過度降溫造成體溫不升。

481.什麼是新生兒凍傷

新生兒凍傷,又叫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是指新生兒受冷後導致一係列症狀。本病易發生於早產兒或體弱兒,多發生在冬、早春寒冷季節。

原因: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差,且皮下脂肪薄,體表麵積大,容易散熱;外界環境溫度低,保暖不當,更使新生兒的熱量流失增加;新生兒嚴重感染、早產、顱內出血和紅細胞增多症等時,也易發生體溫調節和能量代謝紊亂,出現低體溫。

臨床表現:早期表現為嗜睡、皮膚溫度較低,一般低於35℃,吮乳差或拒乳、哭聲弱;然後開始在足背、大腿、陰阜、上肢、眼瞼等處出現水腫,活動受限;臉頰、手足、皮膚潮紅,而其他部位皮膚蒼白。病區指壓凹陷,消退較慢,以四肢較為明顯。病情加重時可發生硬腫和多器官損害體征。

治療:加強保暖,防止受寒。在醫院,可將新生兒置於適中溫度的暖箱中,一般經6~12小時左右即可恢複正常體溫;如果在家中可用熱水袋或抱在大人懷中來保暖。另外,還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同時要防止繼發感染。

新生兒凍傷易發生於早產兒或體弱兒,且多發生在冬、早春寒冷季節,所以在預防上要注意以下及方麵:

1.加強新生兒的保暖護理,尤其是寒冷季節出生的早產兒和體弱兒。保持產房環境溫度不低於24℃,新生兒出生後應立即擦幹羊水,用溫熱包被包裹。

2.早產兒或體弱兒可以直接放置保暖箱保暖。

3.新生兒的居室保持適宜的溫度,並加強母乳喂養,及時補充熱量。

482.什麼是新生兒捂熱綜合征

什麼是新生兒捂熱綜合征?

新生兒捂熱綜合征又稱悶熱綜合征、捂被綜合征、蒙被綜合征,一般發生在寒冷季節,由於過度保暖或捂悶過久而引起一係列症狀,是兒科的一種急症,必須緊急救治。

捂熱綜合征有什麼表現呢?捂熱綜合征的主要表現:捂熱較長時間後,患兒體溫迅速升高,可達41℃~43℃,全身大汗淋漓,甚至濕透衣被,頭部散發大量熱蒸汽,麵色先紅後白、哭聲低弱,拒絕吃奶等。高熱大汗使水分大量丟失會出現脫水狀態,患兒煩躁不安、口幹、尿少、前囟及眼窩凹陷、皮膚彈性降低。如果中樞神經係統受累,可出現頻繁嘔吐、尖叫、反應遲鈍、眼睛凝視、反複抽搐或昏迷。如果呼吸係統受累,可出現呼吸困難、呼吸節律不規則或呼吸暫停,並可見口周圍和四肢發紺。如果心肌受累,有效回心血量減少,引起心肌損害會出現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

該病起病急、病情重,容易導致多器官、多係統功能衰竭,病死率高,後遺症也較多,其中以繼發性癲癇最常見,其次還有腦性癱瘓、失明、失語、智能低下等。

483.如何防止新生兒捂熱綜合征

新生兒捂熱綜合征一般發生在寒冷季節。由於天氣寒冷,父母怕新生兒睡覺被凍著,衣服、被褥一層又一層地緊裹;或同蓋一條被時,母親熟睡後新生兒的頭麵部全被置於被子底下,口鼻亦被捂蓋;外出時把新生兒包裹起來,且包裹得過緊、過嚴、過厚。以上各種情況如果持續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新生兒捂熱綜合症。

因為新生兒的體表麵積相對比成人大,散熱比成人快,長時間的悶捂會影響新生兒機體散熱,使體溫急劇上升,出現高熱現象。高熱時末稍血管會代償性擴張,通過皮膚蒸發也就是出汗和呼吸增快來加速散熱,所以會出汗增多,甚至脫水。同時,高熱還會使機體代謝亢進,耗氧量增加,加之新生兒被捂在被子裏,缺乏新鮮空氣,容易導致缺氧,從而引起體內一係列代謝紊亂和功能衰竭。

新生兒捂熱綜合征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1.不要給新生兒蓋太多太厚的被子,更不能蒙被睡覺;

2.外出時,包裹不要過緊過嚴,要露出點縫隙,使新生兒有接觸新鮮空氣的機會;

3.母親不要緊擁新生兒,也不要邊喂奶邊睡覺;

4.新生兒與母親同睡一床時,應避免與母親同被。

5.新生兒傷風感冒千萬不要捂汗,尤其不可蒙頭捂汗。

總之,該病的關鍵就是缺氧,所以父母在任何時候都要保證新生兒能呼吸到新鮮空氣。

484.什麼是新生兒皮下壞疽

新生兒皮下壞疽是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綠膿杆菌等細菌感染所致的一種嚴重的皮下組織急性感染性疾病。該病冬季多見,起病急、發展快,如不及時治療,預後惡劣。

原因:

由於新生兒的皮膚防禦能力及對炎症的反應較差,淋巴結的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容易受細菌感染。新生兒長期仰臥位,衣被的磨擦、大小便的浸漬等都可誘發局部皮膚損傷,使細菌得以侵入。常見的細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亦可見綠膿杆菌、草綠色鏈球菌等。

臨床表現:

一般出生後6~10天發病,以身體受壓部位常見,如背部、臀部、肩部、腰部及會陰部等等。初起有發熱、哭吵不安、食欲減退等症狀,局部皮膚發白、硬腫,表麵熱,皮損邊界不清,繼之迅速向四周擴散。當病變中央區域硬腫處變軟,呈暗紅色,觸之有飄浮感,則表示皮下組織液化積膿,可破潰,流出稀薄膿液。晚期皮膚呈紫黑色壞死而脫落。此時患兒伴有全身感染的中毒症狀,甚至可並發敗血症。

治療和護理:

首先要加強護理,合理喂養,供給足夠的能量及營養。另外,要及時做一些對症治療,如早期皮膚僅有輕微紅腫,可應用抗生素控製感染;若皮膚出現漂浮感,應及早切開引流,於暗紅處中央做多處、多方向對口切開,並邊切開邊填塞凡士林油紗條,以免出血過多。手術後每日換藥,換藥時可用無菌生理鹽水、1%呋喃西林溶液衝洗傷口。患兒體位要避免切口不受壓,紗布不要被大小便汙染,避免混合感染。

485.如何治療新生兒血管瘤

血管瘤是新生兒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於皮膚、皮下,一般為血管的彙集與增多,腔內充滿血液,與循環係統相通。女嬰較男嬰多見,一般分為5種,不是每一種均需治療,有的會自行消退,有的則會生長。父母要密切觀察,可以參照下麵的介紹,確認自己的寶寶屬於哪一種,然後再對症處理。

1.橙色斑出生時就有,斑塊大小不等,為橙紅色或淡紅色,不高出皮膚表麵,輕壓退色,哭鬧時顏色加深。多見於前額、上眼瞼及枕部,一般都在出生後數月內自行消退,不必處理。

2.紅斑痣又稱為葡萄酒色斑,出生時就有,斑塊為淡紅色或暗紅色,壓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膚表麵。出生後紅斑痣隨身體的增長按比例增長,但範圍不擴大,一般不能自行消退。紅斑痣除影響美觀外,一般無其他危害,必要時可采用冷凍治療。

3.毛細血管瘤多見於枕部、頭麵、四肢和背部,還有的長在口唇和舌部。毛細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能占據麵部或肢體的大部分,小的隻有幾毫米,突出於皮膚,色鮮紅或紫紅,界限明顯,形如楊梅,故又稱楊梅狀血管瘤。一般出生時就存在了,6個月內生長迅速,1~2歲後逐漸停止生長。它影響美觀,破損後有大出血的危險,父母應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較小,生長速度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長後自行消退。如果血管瘤生長速度較快,嚴重影響了美觀,就應立即進行治療,臨床上常用同位素貼敷法。

4.海綿狀血管瘤多見於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肝、腎等處,呈紫紅色,形狀多不規則,周圍有迂曲、怒張的小靜脈,捫之柔軟,有彈性,擠壓時縮小,撤壓後即複原。這種血管瘤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有時長得很大、很深,嚴重時破壞正常組織,損害容貌。一旦確診要立即進行治療,可采用冷凍療法、注射硬化劑使其血管栓塞而治愈,或手術切除。

5.蔓狀血管瘤多見於四肢,表麵及周圍有許多樹枝狀擴張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狀,局部皮膚呈暗紅色或藍紫色,有時可摸到血管搏動或聽到血管雜音。這種血管瘤應該盡早手術。

486.如何預防新生兒長痱子

炎炎的夏日,人體自身會通過汗液的蒸發來散發熱量,從而降低身體的溫度。但是當外界濕度過大而環境又不通風時,汗腺分泌過多,汗液卻不能及時蒸發,滯留在皮膚表麵,導致汗孔、角質層的浸漬變軟,汗孔被堵塞,汗液排泄不出來,留滯於真皮內而引起局部的發炎,這就是痱子。

新生兒長痱子常見於頭麵部、頸部、背部、胸部以及皮膚皺折等處,其表現就是成批出現紅色丘疹、皰疹,並有癢感。如果合並了感染,則在痱子的頂端形成針頭大小的黃色小膿皰,即“膿痱子”。

一般的,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預防新生兒長痱子:

1.注意室內通風,保持環境涼爽,可以使用電風扇或空調,不僅能減少出汗,還利於汗液的蒸發。

2.夏天可以把頭發理短,必要時剃光。衣服要清潔、柔軟、寬鬆,最好用吸水性強的棉料,要勤換。

3.勤洗溫水澡,不但能清潔皮膚,還有利於汗液的排出。洗完澡後立即擦幹,然後再撲爽身粉,爽身粉可以吸去汗液,保持皮膚幹燥。注意,千萬不要用冷水洗澡,因為突然的冷刺激會使汗腺孔收縮,汗液不能排出,反而更容易發生痱子。

4.新生兒注意要勤翻身,不要長時間一個姿勢躺著,也不要總抱在懷裏,避免皮膚受壓過久而影響汗腺分泌,汗液不易蒸發從而長痱子。尤其是肥胖的新生兒在夏天要特別注意。

487.如何預防新生兒皮膚褶爛

新生兒皮膚柔軟嬌嫩,局部皮膚褶縫處長時間相互摩擦,加之積汗與分泌物過多,熱量不能散發,引起充血、糜爛、表皮脫落,甚至滲液或化膿感染,這就是新生兒皮膚褶爛。常常發生於出生後第二周,多見身體皺褶處,如頸部、腋窩、會陰部、腹股溝、臀縫、四肢關節屈麵等等。當褶縫中的積液發生化學變化,會有臭味,接觸褶爛處有痛感,患兒常因疼痛而哭鬧不安。外界環境炎熱、潮濕,或不注意衛生,或新生兒比較胖等等,這些情況下比較容易發病。

其實,該病預防起來很簡單。父母隻要平時多注意新生兒個人衛生、勤換尿布,保持清潔,洗澡後褶縫處的水可以用細軟紗布吸幹,然後撲上無刺激的爽身粉,防止褶爛發生。

488.什麼是新生兒尿布皮炎

什麼是新生兒尿布皮炎?新生兒的皮膚嬌嫩,如果尿布更換不及時,局部皮膚長時間的處在潮濕中,大小便內含的尿素經細胞分解產生氨,從而刺激局部皮膚,發生皮炎。本病多見於尿布更換不勤或腹瀉的新生兒,尤其是加墊塑料布或橡皮布時更易發生。

新生兒發生尿布皮炎時有什麼表現?新生兒發生尿布皮炎時,局部皮膚首先發紅、粗糙,有細小鱗屑;繼而會出現斑丘疹或皰疹,偶爾可見針尖樣小膿皰,嚴重時有糜爛、滲液,甚至潰瘍,此時更利於細菌或念珠菌的感染。病變位於尿布覆蓋部位,有時可向外蔓延至腹壁、大腿等處。

在治療上,首先要做到勤換尿布,清洗臀部時禁用肥皂;另外,在醫生指導下可以使用一些外用藥。在用藥時,要先用小毛巾浸溫水後清洗局部皮膚,再輕輕吸幹水分,然後用棉簽醮上藥物,貼著皮膚輕輕滾動,均勻塗藥,最後換上清潔尿布。

489.如何預防新生兒尿布皮炎

新生兒尿布皮炎是可以預防的,父母可以按照以下幾方麵做:

1.勤換尿布,尿布最好選用柔軟、無色、吸水性強的棉布。清洗尿布時一定要把肥皂或洗衣粉洗淨,最好用開水燙一下,然後在太陽下自然曬幹。

2.最好不要使用橡膠或塑料墊,因為這既不吸水,也不透氣,更容易發生皮炎。如果要使用尿布墊,也應選擇棉料的。

3.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清洗臀部,並擦幹,避免皮膚潮濕。

4.如果天氣溫和,可適當將新生兒的臀部暴露在空氣中,每天約1~2小時,這樣既保持了臀部的幹燥,又能防止皮炎的發生。

490.什麼是新生兒硬腫症

新生兒硬腫症是以皮膚與皮下脂肪硬變及水腫為主的一組臨床症候群,具體表現為:

1.體溫過低:全身冰冷,體溫常在35℃以下,甚至嚴重時在30℃以下。

2.皮膚硬腫:先出現在小腿、大腿外側,漸漸波及整個下肢、臀部、麵頰、上肢也受累,嚴重者可發展為全身。受累部位的皮膚緊貼皮下組織,不易捏起或移動,按之似硬橡皮樣,伴水腫者按壓可有凹陷。

3.皮膚顏色:一般發紅,伴缺氧時呈紫紅色,伴黃疸時呈蠟黃色。

4.精神狀態:哭聲低弱或不哭,吮奶困難,肢體動作少,胸腹硬腫者可發生呼吸困難。

5.其他情況:尿少或無尿;伴有心肌損害,酸中毒,敗血症,肺炎,低血糖等。重症還會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肺出血。

491.怎樣預防新生兒硬腫症

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做好新生兒硬腫症的預防工作:

首先,做好圍產期的保健工作,加強產前檢查,防治妊娠中毒症,預防出生低體重兒,避免早產和產傷的發生。

其次,如果在寒冷季節臨產,一定要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事先提高產房室溫,可以預熱棉包被,待新生兒一出生即包裹禦寒。當在居室時,除了保持室內溫度外,還可以在包被外麵加用暖水袋,也可將新生兒抱入母親懷裏來保暖。

另外,提倡母乳喂養,注意早開奶,保證足夠的營養和熱量,有助於提高新生兒的免疫力,防止疾病的發生。父母平時還要注意在給新生兒換衣服、換尿布時,動作要快,以免新生兒受涼。

B。消化與排泄係統疾病

492.新生兒為什麼會嘔吐

在護理新生兒時,嘔吐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其原因有:

1.咽下羊水。分娩時新生兒吞入較多羊水、產道分泌物、血液等,尚未進食就開始嘔吐,吐出物為泡沫粘液,有時為棕紅血樣粘液,將咽下的東西吐淨之後,嘔吐隨之而止。

2.生理性嘔吐。新生兒食道短,食管較鬆弛,胃容量小,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賁門括約肌發育差,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較差,腹腔壓力較高,一旦喂養過快、過慢或奶瓶呈水平均可造成吞氣過多而引起嘔吐。

3.喂養不當。新生兒具有一定的吸吮、吞咽能力,但是早產兒比較差一些,喂奶後常發生吐奶,尤其當喂奶的量太多時,或喂養之後立即平臥,或過多翻動新生兒更易發生嘔吐。所以,無論采取何種喂養方式,一定以多次、少予為原則。

4.感染因素。新生兒發生感染,尤其是腸道感染時,嘔吐是首先出現的症狀。一些腸道外的感染,如肺炎、臍炎、皮膚感染、腦膜炎、腎盂腎炎、敗血症等也可引起反射性消化功能紊亂而發生嘔吐。

5.中樞性嘔吐。分娩時頭顱產傷、顱內出血、先天性大腦發育不全都可出現嘔吐,此類患兒同時可伴有和神經係統有關的症狀。

6.藥物反應。新生兒若服用了金黴素、紅黴素以及苦味強烈的藥物等,容易刺激胃腸道而引起嘔吐。一般在停用藥之後嘔吐即停止。

493.新生兒嘔吐危害大

新生兒嘔吐常常由於喂養不當引起,但是如果反複嘔吐或嘔吐不止,則應考慮如下疾病:

1.先天性食管閉鎖:多見於早產兒,表現為喂乳後嗆咳,麵色青紫,可有氣喘、呼吸困難、口唇發紫等類似肺炎的症狀。患兒一般吃多少吐多少,伴有流口水。

2.先天性腸閉鎖:患兒出生後第一天可正常吃奶,1~2天後反複發生嘔吐者多為十二指腸閉鎖,出生2~3天後反複嘔吐的多是小腸閉鎖。表現為上腹膨隆,下腹軟扁,在腹部可見到胃腸的形狀及蠕動波;不排便,或排少許灰白色粘液,或排飯粒樣便;嘔吐物中有膽汁,有時還有胎糞。

3.先天性肛門直腸閉鎖:患兒肛門完全閉鎖,有的合並直腸前庭瘺、直腸會陰瘺或直腸陰道瘺,男嬰還有直腸膀胱瘺等畸形。如新生兒進奶3~4天後不排便,出現腹脹和嘔吐,嘔吐物先為奶汁、膽汁,後為糞便。

4.幽門痙攣:其嘔吐特點是嘔吐時間不規則,呈間歇性,每次嘔吐量不多。隨著小兒的發育,嘔吐可逐漸減輕,孩子發育不受影響。嘔吐嚴重時可口服0.1阿托品溶液。

5.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患兒出生後頭兩周吃奶,2~3周後,吃奶不久便呈噴射性嘔吐,嘔吐物中可有隔夜的奶,但無膽汁。嘔吐症狀可隨月齡增長而加重,同時患兒體重逐漸下降。

6.先天性巨結腸:患兒先是腹脹,通常不排便,然後發生嘔吐,初期嘔吐物是奶汁、膽汁,之後可有糞便。

總之,新生兒嘔吐,尤其是反複頻繁的嘔吐,父母千萬不能小看,以免耽誤病情。

494.新生兒食欲低下的原因有哪些

正常新生兒都有良好的食欲,因為他們有覓食反射、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並且它們的消化道麵積相對較大,腸蠕動較快,腸內消化蛋白質、糖類及脂肪的能力已較完善。所以,一旦新生兒食欲明顯低下時,常常為疾病所致,應引起父母高度的重視。

引起新生兒食欲低下的原因很多,有以下幾種情況:

1.感染:新生兒期各種感染如敗血症、肺炎、腦膜炎、泌尿係感染等,臨床常以食欲低下為前驅症狀,除此而外,常伴有體溫不升和黃疸等現象。

2.消化係疾病:如新生兒肝炎、腸道感染等,食欲低下也是最常見的表現,同時常伴有嘔吐、腹瀉。

3.心肺功能異常:如肺炎、心力衰竭等,除了青紫、氣急外,食欲低下也是常見的表現。

4.全身代謝障礙:如缺氧、酸中毒、高膽紅素血症等,多表現為吃奶不好。

5.藥物影響:許多藥物,如各種抗生素等,對新生兒的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可直接導致食欲低下。

6.神經係統疾病:如腦缺氧、腦出血、破傷風等,由於神經係統病變使吸吮反射消失,影響吞咽而造成食欲低下。

綜上所述,新生兒的食欲低下常常是全身疾病的表現,因此,積極尋找新生兒食欲低下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隻有明確了病因,才能正確的加以處理。

495.新生兒大便異常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會排大便,一般呈棕褐色或墨綠色,粘稠,沒有臭味。這種糞便是由胎兒期的腸道分泌物、膽汁及咽下的羊水內所含的胎兒皮脂等組成,所以稱為胎糞。新生兒所有的胎糞在3天左右排清。有少數新生兒出生後兩天兩夜尚無胎糞排出,屬於異常情況,應去醫院檢查看有無消化道畸形或其他原因。

隨著母乳喂養的開始,新生兒的大便呈金黃色,粘度均勻如膏狀,有時略帶綠色,呈酸性反應,無明顯臭味,每天排便2~4次。如果是人工喂養的新生兒,他們的大便色淡黃或土灰色,質較幹不勻,常帶奶瓣,呈中性或堿性反應,有臭味,每天排便1~2次。混合喂養的新生兒大便量多,質柔軟,有明顯臭味,暗褐色。新生兒大便的次數可達每日4~5次,這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神徑係統發育不完善,對消化道的調節不夠準確,還有他們的肛門括約肌發育不夠完善,當大便積聚在直腸時即可刺激新生兒產生便意感,隨時引起便。

以上情況是新生兒的正常大便,當然,如果喂養不當,加之新生兒的腸胃功能比較差,新生兒的大便會出現一些異常情況,父母要時刻注意觀察,並給予及時處理。

新生兒消化不良時的糞便為黃綠色,稀水狀,或含有白色小凝塊呈蛋花湯樣,質不勻,次數多;腸炎時的糞便稀薄呈綠色,粘液較多,有臭味;腹瀉嚴重時,糞塊消失,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痢疾杆菌性腸炎可為膿血便;阻塞性黃疸時的糞便呈灰白色;便秘時的大便幹結;饑餓時的大便呈暗褐色或暗綠色,次數較多,量少,有粘液。如果大便為綠色,表明糖攝入過多,可適當地減少糖類。如果出現血水樣大便,並且伴有發熱,腹脹,嘔吐,則可能是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需及時到醫院。

496.新生兒腹脹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為什麼會腹脹呢?正常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在喂奶後可見到輕度或較明顯的腹部隆起,有時還有溢乳,但精神狀態好,不哭鬧,觸摸腹部時柔軟,無腫塊,排便正常,生長發育良好,這是通常所說的“生理性腹脹”。主要是由於新生兒腹壁肌肉薄,張力低下,且消化道產氣較多所致。

一般情況下是這樣的。但是如果新生兒腹脹明顯,伴有頻繁嘔吐,精神差,不吃奶,腹壁較硬、發亮、發紅,有時還可見到小血管顯露,觸摸到腫塊;有時還伴有黃疸,白色大便或柏油樣大便,發熱等等,這些都是疾病的表現。父母應盡快帶寶寶到醫院診治。

497.新生兒腹脹怎麼辦

新生兒腹脹了,首先要排除“生理性腹脹”,這是不需要特殊治療的,隻要注意護理得當,如不要給新生兒吮空奶頭;每次哺乳後,抱起他們並輕輕拍打其背部;乳母在哺乳期間少食產氣較多的食物。

如果腹脹伴有嘔吐,嘔吐物為食物,甚至膽汁或糞樣物,且大便秘結,小便量少,寶寶日漸消瘦,這可能是先天性巨結腸,要盡快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

如果新生兒幾天不大便後出現腹脹,哭鬧,可能是由於胎糞內積引起,可適當給予潤腸通便的藥物,一般排出胎糞後腹脹便可消失。因腹脹哭鬧不止者,可用手輕輕按摩嬰兒腹部,或用少量驅風油塗擦新生兒肚臍周圍,均利於症狀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