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識字,是每一個寒門之人都向往的事情。在東漢這個時代的背景下,不成讀書人,就是人下人。
哪怕小貓一直想要參軍,心中亦是有著讀書識字的理想。
然而,漢代的書籍何其稀少,許多書籍都是用手抄寫,都是那些世家大族私藏的東西。對於普通百姓來講,讀書也就成為了遙不可及的事情。
士族子弟一生下來,就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擁有著遠超他人的起點。
對於普通百姓來講,要麼被人賞識,傾力教導,成為別人的門生故吏,擺脫黔首的身份;要麼發憤圖強,賺取了足夠的金錢,花重金購買書籍,改變自己的子孫後代。
在漢代,絕大多數寒門的出路,也隻是第一條。如此一來,縱然這些人能夠擺脫黔首的身份,身上也會打上某些勢力的痕跡。
受人提拔,遭人察舉,若是不能一心為那個賞識你的人辦事,一定會被打上忘恩負義的標簽。那個時候,天下之大也再無容身之地。
正是察舉製度的出現,才使得這種風氣越演越烈。
察舉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潔者)、秀才(才能優秀者)、明經(通曉經義者)、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等。
察舉製度的初衷乃是好的,朝廷也希望通過各個地方官吏的推薦,能夠得到更多人才。
然而,是人就會有私心。那些負責察舉的官吏,自然希望自己察舉的人,以後能夠成為自己的助力。
這樣一來,那些能夠滴水之恩湧泉已報,以及對上官懷有感恩之心的士人,自然就成為廣大官吏察舉的對象。
反之,有些忘恩負義,或者不善阿諛上官之人,自然就會受到冷落。
長此以往,漢代的整個社會風氣,就產生一種畸形的‘忠’。這個‘忠’不是忠於朝廷,不是忠於百姓,乃是忠於提拔自己的上官。
就這樣,世家門閥通過察舉人才,培養自己家族的子弟,勢力亦是越來越大。
袁氏為何勢力如此龐大,袁紹,袁術兩兄弟,都能成為雄踞一方的諸侯?
說到底,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當袁氏兄弟起事的時候,那些所謂的袁氏門生故吏,就成為了袁紹兄弟的爪牙。
自從這些人,甚至他們的祖先,成為袁氏的門生故吏以後,就與袁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袁紹兄弟才能擁有如此大的聲勢。
不管是漢代察舉製度,還是那種畸形的‘忠’,都使得寒門士子,隻能靠依附他人才可以有所成就。
世家大族也正是靠著這個,才能一直屹立不倒。
陳旭之所以不敢普及教育,就是怕打破了世家壟斷知識、人才之後,會遭受世家大族的激烈反撲。
他建立這個四不像的太學,也正是為了日後做鋪墊。
這個太學,不會像以前那樣,要有家世、關係才能進去。隻要符合條件的,都可以進入太學學習。
漢代一直存在著太學,哪怕文昭建立這麼一個四不像的太學,所遭受的阻力也會遠遠小於普及教育。
文昭正是想要通過潛移默化,培養出大批的寒門士子,好使的自己不會太過依賴世家子弟。
畢竟,現在文昭境內的官吏,也大多都是世家子弟。陳旭不可能找那些,根本不認識字的普通百姓,為他治理國家。
陳旭可以厭惡世家,卻不能否定世家的人才。世家子弟所接受的教育,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注定了他們要遠遠超過寒門士子。
現在的小貓乃是草根一個,沒有絲毫關係,也沒有名聲,甚至不認識幾個字。想要被人察舉,卻也有些不太現實。
他家中也沒有多少錢財,不可能購買書籍,請先生教他讀書學字。
太學的出現,對於小貓來說是一個契機,一個擺脫黔首身份的契機。心中既然有了決定,小貓也不再買東西,直接急匆匆的跑回到家中。
聽完了小貓的敘述以後,春草眨巴著漂亮的大眼睛,說道:“你想進入太學學習?”
“嗯!”
“可是你今年都已近三十三歲了,年齡這麼大,人家學院會收麼?”
小貓老臉一紅,小聲說道:“三十三歲又怎麼啦?俺還有一顆年輕人的心!”
“噗嗤!”
春草忍不住笑了出來,說道:“你要想去就去唄,實在沒被選上也不要難過噢。”
小貓狠狠點了點頭,就衝向太學準備報名……
太學軍事分院登記處。
“年齡。”
“小貓。”
“沒有大名麼?”
小貓臉紅了,他低著腦袋說道:“沒有。”
負責登記的官吏再次問道:“那麼你本姓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