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科舉廢除後考取的進士與舉人(1 / 1)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雖廢,卻仍產生了一批進士與舉人。不過,這批進士和舉人不是從生員中卻是從留學生中選取的。

鴉片戰爭後,清王朝迫於形勢,相繼派出了一批人去留學,這些留學生分官費和自費。學成後麵臨使用問題,但留學生沒有做官的先例。於是,就決定對學生重新考核。令各省督撫廣加延訪學成回國10年以上、學力優長又有經驗的留學生谘送學部。經考試合格,領見請旨賞給出身。考試成績分為兩等,一等給予進士出身,二等給予舉人出身。還可進行單科考試,單科考試優等也給予舉人出身。

同進士殿試完畢要進行廷試一樣,留學生出身的進士、舉人也要進行廷試。廷試每年8月(陰曆)在保和殿舉行。閱卷大臣、襄校官由皇帝欽派,概仿進士廷試方式進行。廷試內容一篇經義,一篇科學論說,“仿殿試例恭候欽定”。廷試卷分為三等。進士留學生廷試一等請旨賞給翰林院編修或檢付;

二等賞翰林院庶吉士;三等與舉人留學生廷試一等賞主事;學部單科考試優等舉人若廷試二等與學部考試中等,廷試一等的,賞內閣中書。學部考試優等舉人廷試三等,領見請旨後以知縣分省即用;學部考試中等的舉人,廷試二等,賞給小京官,單科舉人廷試三等請旨賞給知縣,分省試用。真是廢除了科舉製度,卻拖著一條長長的科舉尾巴。掌握現代文化的知識分子,又不得不走科舉之路。連著名的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啟蒙思想家嚴複等人,也不得不戴上進士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