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大亂(1 / 3)

這本書寫的是三國時期的故事,書名為《三國紀傳》,這裏需要為各位讀者解釋一下書名的由來。

紀傳,這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述的史實,“紀”通常是指帝王本紀,“傳”是其他曆史人物的列傳。

何為本紀,這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帝王傳記的專用名詞,該詞始於司馬遷的曠世巨著《史記》當中。在該書中,曆代的帝王傳記皆稱為“某某本紀”,不過書中也有例外。例如第七卷“項羽本紀”和第九卷“呂太後本紀”,此二人都不是皇帝,但其傳記也稱本紀。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司馬遷認為,項羽和呂雉在所屬年代之中,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中國古代紀傳體史書中的帝王傳記,曰:“紀者,記也,本其事而記之,故曰本紀。又紀,理也,絲縷有紀。而帝王書稱紀者,言為後代綱紀也”。“本紀”就是以天子、國君的事跡作為綱領,采用編年、記正朔的形式,反映朝代的變遷、時代的大勢。實際上,本紀是按照編年的體例,依照年月的順序,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以及當時的重大事件的。它的內容並不簡單是帝王的傳記,其主要的作用是按照編年的形式來記載當朝時期的大事。本紀作為紀傳體史書的編年部分,其實是貫通全書的綱要部分。

何為列傳,這也是中國紀傳體史書的體裁之一。同樣是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首創,為以後曆代紀傳體史書所沿用。司馬遷《史記》索隱提到:“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跡,令可傳於後世。”唐代開元年間學者張守節的著作《史記正義》中提到:“其人行迎可序列,故雲列傳。”所以說,列傳一般是用以記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跡。這裏需要說明的是,但凡封侯稱王的後人得以世襲的,《史記》原本都列入了“世家”,而在後代的紀傳體史書中,則取消了“世家”一類,統稱為“列傳”。簡而言之,列傳是各方麵代表人物的傳記,是記載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種題材。

以上所表述的內容與三國故事無關,隻是想加深讀者對中國紀傳體史書的認識。

《三國紀傳》一書的故事正式開始。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開篇話。

自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開始,得了張良和韓信等人的巨大幫助,先後擊敗了秦國皇帝子嬰和西楚霸王項羽,終於在公元前202年統一天下。

漢朝傳了三百多年之後,到了漢桓帝繼位之時,國家已經開始漸漸沒落。漢桓帝這個人總喜歡聽身邊宦官們的甜言蜜語,非常討厭良臣們的忠言善諫,整個中央政權慢慢轉移到了宦官的手中。漢桓帝駕崩之後,公元168年初,由年僅十二歲的漢靈帝繼位,輔佐朝廷的是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這兩個人都是忠義之士。

竇武,字遊平,是扶風平陵人,安豐侯竇融的玄孫。父親竇奉,曾任職定襄太守。竇武年輕時,以善習經術有德行而著稱,一直不談時政,在關西一帶很有名望。公元165年,其長女竇妙被選進宮中做了貴人,竇武便為郎中。同年冬天,漢桓帝又立竇妙為皇後,竇武進而升任越騎校尉,封槐裏侯。他任職期間,征召名士,廉潔奉公,不接受送禮賄賂,妻子的衣食僅夠吃穿而已,朝廷裏的其它官員都很佩服他。到了漢靈帝即位的時候,由於自己是皇太後竇妙的父親,當然因女得貴,便被拜為大將軍。

這天,竇武和陳蕃在朝堂會議時,陳蕃悄悄地小聲對竇武說:“大將軍,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人,在先帝時期就操弄國家政權,把現在的天下搞得烏煙瘴氣,百姓紛擾。不如早些想些法子誅殺曹節等人,以絕後患。”竇武心中甚喜,其實自他開始輔佐朝政之時就常常想著怎樣剪除這些人,可惜沒有誌同道合之人與其合作,畢竟是孤掌難鳴,陳蕃一說這話,正合他意。可竇武畢竟是大將軍,大堂之上,官員眾多,豈能輕易流露出任何表情。隻聽他輕輕咳嗽了一下,用手把持一下劍柄,然後對漢靈帝道:“陛下,太傅陳蕃輔佐先帝時,常常忠言直諫,微臣建議應當再加封太傅陳蕃為諫議大夫。”漢靈帝此時年紀還小,竇太後持掌朝政,當然同意了父親的建議。

陳蕃一聽竇武這話,眼睛看著他手按著寶劍,心中大喜,知道他肯定是同意了。陳蕃這個人已經官至太傅,本來已經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了,為什麼還要節外生枝非要殺這些宦官呢?

陳蕃,字仲舉,籍貫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北)。祖父曾任河東太守。他最初在郡裏任職,被推舉為孝廉,授郎中。後來授職議郎,再升為樂安太守。他一向政績清廉,性情嚴肅方正,不接待賓客,士民都很敬畏他。在官至光祿勳之後,他就總是向漢桓帝直諫,桓帝雖然不喜歡他,卻也知道他是個忠臣。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麵,陳蕃諫議他的奏章,桓帝卻自己幹自己想的。到了陳蕃官至太尉的時候,桓帝實在是受不了他說話直接,於是借口陳蕃辟舉選用人才不當,罷免了他。

公元167年(永康元年),桓帝去世,那個時候靈帝還沒有繼位,竇皇後執掌朝政,她下詔書說:“百姓生來就要立君,以便於管理他們。還必須有賢良的輔佐大臣,來鞏固王朝大業。前太尉陳蕃,忠誠清正,為人坦蕩,現在任命陳蕃為太傅並管理尚書台事務。”

竇太後如此重用陳蕃是有原因的:一是陳蕃確實是個德才兼備的忠臣;二是當初,桓帝想立寵愛的田貴人為皇後時,陳蕃認為田氏出身卑微,竇氏是良家大族,爭立竇氏的態度很堅決。桓帝理論不過陳蕃,不得已隻好立竇氏為皇後。竇太後知恩圖報,時至今日當然會如此厚待陳蕃。

竇武和陳蕃誌向相投,當天晚上就湊到了一起研究應當如何對付這些宦官。陳蕃對竇武建議道:“大將軍,宦官在朝廷裏是有很大勢力的,咱們要想把他們除掉,首先應當壯大自己的隊伍。”竇武覺得陳蕃說的很有道理,於是一步一步安排自己的親信進入朝廷任要職。分別任命尹勳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又征召被廢黜的名士李膺、劉猛、太仆杜密、朱寓等人,大家都聚集在朝廷,同時邀請越巂太守荀翌為從事中郎,征召潁川陳寔為掾屬,共同商定計策。當時天下官仕聞風沒有不振奮的,都伸長脖子盼望著天下太平呢。

公元168年的五月有日食出現。在古代的時候,日食的發生,乃天子失德之表現。日食一般應驗於君死、國亡,甚至可以可引發兵災、國亂、死亡、失地等等。日食發生時,如從下部開始虧缺,意味著後妃或一些大臣自恣過甚、行為失律;如從旁側開始虧缺,即意味著將發生內亂,有大兵驟起、更立天子之兆;如從上部開始虧缺,則意味著天子行政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