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心懷天下,何懼過火癲狂
電影
作者:祝熔
兩年前,被譽為“十年最佳”劇本的《寒戰》,拿下了是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及最佳男演員在內的九大獎項,這是自金像獎舉辦以來,首次有一部警匪片能夠獲此殊榮,甚至連被譽為警匪片經典的《無間道》,當年也隻獲了六個獎。
對於《無間道》的廟堂地位,《寒戰》的導演二人組梁樂民、陸劍青多次表示不敢僭越,實際上,比起《無間道》,《寒戰》在人性刻畫上也確實是少了幾抹深度。然而《寒戰》的優點在於,在常規的兵匪恩怨衝突之後,香港警匪片第一次把視野放到了更高的格局上,讓警察內部之爭變成了文鬥武鬥兼備的政治戰。所以無妨說,《無間道》代表的是過往警匪片的豐碑,而《寒戰》所引領的則是香港警匪片的未來。而梁陸二人的新片《赤道》彙集了內地香港台灣及韓國四地的演員,把主題設定成了國際諜戰和“反恐”,顯然再度提升了香港警匪片的格局。
實際上,算上《警察故事》《省港旗兵》《喋血雙雄》《暗戰》《無間道》,30年來香港電影經曆各次轉折,曆次反彈,能夠完成“救市”或“改革”壯舉的,每每是警匪片求新求變的功勞。
港片全是警匪片
香港電影從來都是隨時代大流改變的,在警匪片興起的1950年代,以香港人對抗英國政府和皇家警察為主題的警匪片大獲好評,這與當時的環境休戚相關。2009年王晶難得地拍了一部正經嚴肅的影片《金錢帝國》,反映了在廉政公署成立之前,黑幫與警察官匪勾結貪汙的黑暗曆史。不過,在真實的香港影史裏,廉政公署成立後,警匪片卻陷入了泥沼之中,一度麵臨無片可拍的境地。但香港電影人的想象力是無窮的,自1970年代末新浪潮之作《跳灰》重新扭轉了警匪片的被動局麵以來,警匪片所涉及的類型極多,寫實、槍戰、動作、喜劇、驚悚、恐怖都可裝到警匪片的筐裏。繁榮期的香港電影,凡是時裝片,大多數都可以拍成警匪片:成龍有走紅了30年的《警察故事》、李連傑有《中南海保鏢》、周星馳有《逃學威龍》、李修賢更是成了警察專業戶,就連王家衛一係的小清新派導演,也拍出了《重慶森林》《神經俠侶》等穿著警服的文藝片。
在香港電影盡皆過火,盡皆癲狂的時代,隻要有賣座的明星、激烈的槍戰,就能吸引台灣片商和廣大的東亞、東南亞地區的觀眾。乃至於到2000年後杜琪峰的《文雀》在戛納宣傳時,打出的廣告語竟然是“隻有一滴血”,強調的正是它與傳統的港產警匪動作片截然不同的審美趣味。
梁家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過《寒戰》和其他警匪片的不同,“以前在香港的警匪片裏頭,幾乎沒有提到那麼高的高官,牽線的都是底下的臥底呀,軍裝啊一些背後辛酸的故事。”換而言之,此前的香港警匪片幾乎是將視角對向一個個的人物,以不同屬性的人物來帶動故事,引出正義與邪惡的較量。2007年,好萊塢大宗師馬丁·西科塞斯翻拍《無間道》而成熱門且稱雄奧斯卡的《無間行者》,讓港式警匪片達到了巔峰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