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雖然讓孩子自己準備上學用的東西,但最後還是由媽媽來檢查,對於孩子來說,由於有媽媽給自己檢查就產生了安全感,即產生了“最後是由媽媽負責”的依賴,這樣一來孩子永遠也不會從依賴媽媽的心理中擺脫出來。
是失敗的經驗使孩子得到成長。如果因為經常忘了帶東西而傷腦筋,就做一個“忘記物品檢驗單”等,要設法讓孩子以自己的判斷和責任去進行處理。如果母親插手進行幫助,則有百害而無一利。
在重視安全的名義下,大人一再幹涉孩子的行動,孩子將永遠也不知從何入手去提高自立的能力。
不讓孩子麵對小的危險,就不能使其度過大的危險。如果人一次也不體驗危險,也就不會產生回避危險的智慧。這麼說或許有些誇張,但是可以說人類的曆史就是反複與各種危險進行鬥爭的曆史。
例如,幼兒在起立行走階段,開始時淨栽跟頭,但是吃過幾次苦頭之後,孩子便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平衡,可以一個人行走了。如果父母搶先行動,孩子一摔倒馬上扶起來,不僅孩子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學會走路,而且稍微長大以後一摔倒也不想自己爬起來,磨磨蹭蹭地等著別人來幫忙。
當然沒有必要讓孩子平白無故地去經受危險,在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機會,可以讓孩子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自己去克服一定程度的危險。
應該允許孩子失敗
很多孩子懼怕失敗,為了避免失敗,他們爭取了各種方法。有些愛走極端的孩子,甚至用自殘來避免失敗,因為他們害怕不能滿足父母、老師的期望而焦慮甚至恐懼。
日本本田技術研究所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說:
“不能怕失敗,之所以不能怕失敗,是因為一怕失敗,就什麼也做不成。人在開始做一件新事情時,總是不知道是否會失敗。即使如此,不做也就什麼也不會。”
本田宗一郎先生的這些話,在父母教育孩子時也很有參考作用。孩子想做某種新的事情時,大人比孩子更了解失敗的可能性,便在事前經常說“弄錯了可不行”、“別弄錯了”。但是這樣不但沒有起到鼓勵的作用,反而給孩子增加了壓力,使其畏縮不前。而且,孩子會從父母的話中得到“恐怕會失敗”的暗示,反而易於出現失敗。進而,孩子由於過於擔心失敗,便竭力回避做事,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做事情的積極性,甚至陷入對一切都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
孩子所以懼怕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不願看到孩子失敗。為消除孩子的“失敗恐懼症”,家長首先應具有允許孩子經常失敗的胸懷。
我們再看看卡爾?威特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吧:
當小卡爾嚐試自己穿衣服的時候,經常把衣服穿反。他的父母親從來沒有嘲笑或責罵過他,而是耐心地教他。
父母還鼓勵他自己收拾房間,即使他的“動作”很糟糕,也會誇獎他一番。房間收拾得是否整潔並不重要,對於他來說,他已經做了,這已足夠。
在學做事之中,小卡爾在探索,在鍛煉。隻有通過鍛煉和闖蕩,他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當孩子犯錯誤,或做一件事沒有成功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用語言和行動向他們證明他們的失敗。我們應該清楚,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隻能說明孩子缺乏經驗和技巧,並不能證明他本身的無能或是他不願意做。父母有責任耐心地去指導他們。
作為父母,應該培養孩子敢於犯錯誤、敢於失敗的精神。孩子和成人一樣有能力去犯錯誤,也同樣有能力去糾正和改正錯誤,敢於犯錯誤和改正錯誤是同樣珍貴的。不要總把孩子限製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要讓他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達到真正地完善自己。
情: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
孩子常見的情緒情感問題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孩子容易多動、衝動;情緒不穩定,易具攻擊性。他們對他人的情感理解較少,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也不合理。
另一類孩子活動較少、抑鬱、退縮、過於敏感、消極情緒多、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家教不當、學習負擔過重、受到不公正待遇等,都可能使孩子的情緒情感不能健康發展。
獨生子女由於缺少兄弟姊妹,加之家長普遍過度保護和過高期望,容易出現孤獨和自我中心。
了解孩子心理,控製孩子情緒
現在由於獨生子女普遍存在,使家長們視孩子為寶貝,家長及上一輩人把全部的愛心傾注於孩子身上,致使孩子對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一部分孩子甚至因為一點不順心的事,就會不分時間、地點、場合,也不管方式地吵鬧、發脾氣。
教會孩子遇到事情穩定自己的情緒是必要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控製情緒的良好習慣,對結交朋友、融入集體、與人合作都是有益處的。
孩子發脾氣的主要原因,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受到委屈,遭到打擊,遇到不平,體會到失望,心情非常惡劣時,無法平衡自己的情緒,或找不到適當的對象來傾訴,或是不會適當地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是受到某種壓力而不能承受,使情緒鬱積到某種程度而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