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者的社會責任
趙克禮教授大學畢業後,從事基礎教育多年,做過中學老師,也做過中學校長,後調入陝西師範大學從事曆史教學法的教學與研究至今。由於他有多年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學和管理的經曆,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利弊有深刻的了解和體會,是國內少數有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教育專家之一。近年來,他積極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到很多中小學中去,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在此基礎上,他對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很多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自內心的熱情,對各種問題的獨到的見解,反映了他在基礎教育研究中的深厚功底和高度責任心。現在,呈現在大家麵前的是他最近在他的“博客”裏寫的一百多篇關於教育的隨筆。這些隨筆,反映了他對基礎教育現狀的看法、建議和思考,以及對家長、教師們的建議。這些隨筆,或從人們身邊司空見慣的一件“小事情”談起,或從一些廣為人知的故事切入,針對當今教育的時病,娓娓道來,對深為當前的基礎教育的弊端所困擾的家長們來說,也許這本書將會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在趙克禮教授的“博客”裏的短文,涉及基礎教育的方方麵麵,這些短文所涉及的問題和他的觀點,引起了社會多方麵的關注,有很多跟帖。在網絡世界裏,既然是跟帖,就會有各種不同意見。本書中,作者將這些意見摘其要者,附在每節之後。這些跟帖者,作為最初的讀者參與了對本書“初稿”的討論,正是他們意見的加入,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本書要言不煩,開卷有益,這種清新的寫作風格也很值得提倡。當今,網絡提供了政府和市民之間相互交流的無障礙通道,我們教育界也應鼓勵教育家和家長、教師、學生之間通過網絡,實現零距離接觸。本書在寫作過程中,由於收集了“網友”的意見,體現了作者和讀者之間平等的話語權,這種平等的心靈與心靈的碰撞,自然也激發出不少智慧的火花。現在,全書雖已經交由出版社定稿出版發行,但每個讀者還可以隨時走進趙克禮教授的“博客”,不受限製地發表各自的意見。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將永遠是未定稿。還可以這樣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凝聚各方教育智慧的平台。本書的每一位讀者,同時也是本書的一位作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模糊了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嚴格界線,使得本書成為大家智慧的共同結晶。這種寫書的方法,也是一種值得鼓勵的創新。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由於物質生產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地加強了,對全體國民來說,除少數人之外,大多數國民也已無衣食之慮了。在這樣的前提下,子女的教育上升為每個家庭最為關切的事,是理所當然的。但對很多家庭來說,雖去掉了衣食之憂的舊慮,卻新添了如何教育子女的新愁。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一方麵,由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懷著望子成龍(成風)的強烈願望,期望自己的子女從一生下來就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但另一方麵,大多數的家長對什麼是好的教育了解不多。在鋪天蓋地的各種巧舌如簧的“教育”和“成才”的廣告麵前,家長們普遍不知所從,表現出了對子女教育的無奈和無助。為了使自己的子女“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對子女的教育采取了一些非理性的甚或極端的做法,普遍患有子女教育的“焦慮症”。更有少數家長,對子女的期望缺乏理性的定位,雖懷著良好的願望,卻違背教育規律,導致家庭親情紐帶的斷裂,甚或釀成家庭悲劇的案例也時有耳聞。麵對社會對優質教育的渴求,教育家們如何入情入理地、耐心地引導整個社會回歸教育本原,解除家長們的“焦慮”,確實是我們從事教育的專家們應認真思考的。一個家庭,子女教育的成功,乃是家庭和諧的基礎;反之,子女教育的失敗,對一個家庭造成的損害將是長遠的,將會使一個家庭永遠處在陰霾籠罩的精神環境之中。這本“博客”體的讀物,可能會提供一劑緩解家庭教育“焦慮症”的良藥。
近年來,關於素質教育人們的認識多有不同,即使關於素質教育的定義,也林林總總有數十種。其實,我們無須弄清這些不同定義之間的異同點,這些留給教育家們去認真推敲,我們隻要明白,對一個青少年來說,素質教育應關注的要點是什麼。簡單來說,素質教育的要點應包含三個方麵:合理的知識結構,健康的心理素質,獨立的健全人格。合理的知識結構是認知的基礎,健康的心理素質是融入社會的必備條件,獨立的健全人格有助於科學價值觀的形成。總之,青少年有了這三點就有了健康成長的基礎,就有了判斷是非的標準。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也隻能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逐步形成。深層次看,素質教育的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素質就是通過每一個孩子的日常的親曆過程,通過學習、思考和判斷,逐漸固化為終生受用的世界觀。德育教育要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在耳濡目染的良好的教育環境中達到德育的目的。德育教育更應體現對廣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掌握青少年成長的規律,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排解他們的困惑和憂慮。‘少數人違背青少年的教育規律,期望通過“灌輸”這種鑲嵌式的政治思想教育,達到德育的教育的目的。更奇怪的是,一些人到處宣講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所謂“觀點”、“道理”和“主義”,硬要貼上“社會主義”的標簽,讓這些涉世不深的年輕學生們去接受,這種硬性打上德育的印記的標簽武的“德育”教育,不是很滑稽的嗎!這些錯誤的做法,非但達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還將會使我們未來的年輕人與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漸行漸遠。“強製性”的德育教育,除了說明“教育者”自身的無能之外,還能說明什麼呢?當今,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所麵臨的挑戰,不隻是中國才有,這已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麵對“網絡”的挑戰,麵對價值觀多元化的現實,麵對物欲橫流的現實世界,我們不能隻是無力地感歎世風不古,懷念昔日的清靜。曆史是一個矢量,拉弓沒有回頭箭,我們隻能負責任地麵對現實,思考如何在新的曆史時期裏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在趙老師的這本書裏,也許您也會找到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