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來麵孔為綜藝注入活力(2)(1 / 1)

行業觀察

要保持新鮮感和吸引力

外國人集體落戶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啟示不止於此。打量出現在2015年中國電視娛樂節目中的外國人們,諸多麵孔來自《漢語橋》、《快樂漢語》這些對外漢語電視教學節目。

這些節目相較於《叮咯嚨咚嗆》或《世界青年說》、《快樂漢語》、《全球外國人漢語大會》的收視率要低一些,但是正是因為《快樂漢語》這樣基礎性節目的持續存在,才為這些外國人對各大衛視娛樂節目的新貢獻準備了雄厚的群眾基礎。

2015年在中國電視綜藝節目中落戶的外國人,在提示我們是否可以把黏性、伴隨性和用戶觀等,這些高頻率用於研究媒介和受眾關係的理念,運用到中國文化的走出去工程中。或許我們應該肯定這樣的觀念,使用即是最大的黏性、伴隨培育可持續力。

正如在《世界青年說》、《Hello中國》或《爸爸去哪兒3》中,外國人已經達到了用中文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的程度。這種基於漢語運用所形成的黏性,是《Hello中國》中瑞典籍嘉賓李飛,在尋找古法造紙工序的時候,很自然地說出“叔叔你好”、“大哥你好”的原因;是《世界青年說》中,哥斯達黎加的穆雷在評價俄羅斯美女“芭比娃娃”是被其父從小刻意培養而成時,脫口而出“誰敢要這樣的老丈人”的原因。

這種情形所顯示的,是外國人對中國社會關係泛倫理化、對中國裏巷風俗的深度體認。而走出去的最佳效果,不在於疾風暴雨式的傾瀉,而在於潤物無聲的細密滴灌。2015年活躍於中國電視娛樂節目中的外來麵孔,不僅是走出去在黏性傳播方麵的成功體現,而且他們也是不能忽視的黏性建構的種子選手。就大眾傳播領域而言,走出去要想取得燎原之勢,首先得有星星之火。

大山登上央視舞台時,來華居留的外國人有多少?2015年,外國人集體落戶一線衛視的時候,這個數字已經非常龐大了。這個群體也是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一個巨大成果,是中國對外傳播的前沿。

在華外籍人士是中國電視娛樂節目中外國人的親友團和啦啦隊,這是一個需要開發的收視群體。對於傳播中國文化,讓外國人讀懂中國而言,在華外籍人士好比是近水,而近水最能解近渴。同時,這些在華工作學習生活的外國人,是最渴望了解中國的。禮聞來學,不聞往教,這一古訓對我們傳播中國文化頗有價值。而來聘者,就存在於數量巨大的在華的外國人中。

2015年,外國人在中國電視娛樂節目中大麵積落戶了。未來,如何讓這一形態的節目保持新鮮感和吸引力,這一問題值得思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