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世界在這方麵做的最好的,也是最符合目前他們現在這種發展狀態的,非Facebook莫屬。
Facebook正是以大學生用戶為根基發展起來的大型生態化網絡社區,有Facebook的發展經驗,林在山自然希望他們的Beyond社區也能沿著Facebook的路走,造出一本屬於他們這個時代的臉書來。
林在山仔細的想了想Facebook的成功經驗——
首先,Facebook有別於其他社區的一大特點,就是這個網站在發展初期時,限製了隻有幾所大學的學生才能注冊。他們最初的成功,便是通過向特殊的大學生群體提供實體社區不能獲取的信息服務,這就像是一本交互式的學生指南一樣,包括每個學生的課程計劃和社交網絡都包含在內。
Facebook網站並沒有創建一個以前完全不存在的新社區,相反,他們是為已存在的實體校園社區提供一種更重要的信息和交流服務。
Facebook正是靠著限製用戶注冊,從而創建出了最理想的在線服務。這是Facebook做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產品決策——即保證了實體社區和在線服務之間的協調和信任。
考慮到這點,林在山決定在校園版塊分出去後,形成更加個人社區化的網站之前,Beyond社區也要限製注冊用戶,他們要先從大學生群體入手,爭取先為論壇目前最主要服務的大學生群體來提供一個互動分享型的信息化社區。
此外,Facebook還實行了一係列的隱私控製,允許用戶準確的控製誰能夠查看他們所提供的信息。這都是Beyond大學生社區未來發展要吸取的寶貴經驗。
到後期,Facebook集合一係列被滲透的微社區,以及通過廣大的用戶群和廣告商建立起強大的品牌效應,開源支持各種互聯網服務商開發內嵌——這些發展戰略,都是Beyond社區未來發展要借鑒的經驗,但現在他們還不用考慮那麼遠。
在這個階段,如何為大學生群體創造一個可以實時分享照片和信息的建立在實體大學社區之上的個性化動態社區,才是Beyond校園版塊分出去後最要做的事。
在三點的會議上,林在山向技術部提出了要新建一個學生社區型網站,來幫助Beyond論壇注冊的這些大學生更好的互動和交流。
呂東等人聽了林在山的這種建立在實體社區之上的網絡社區的開發想法,都覺得這想法很個性。
目前國內的社區型網站,無一例外全是虛擬型的社區。還沒有誰建立過實體社區型的學生社區,這種構建的方式,看似限製了網站的注冊量,但卻可以大大的增加注冊用戶對網站的依賴性和黏連性。
這樣的網站值得冒險一做。如果做好了,這種網站是有可能從傳統的虛擬社區型網站中脫穎而出的,繼而引領出新的互聯網風潮。
公司的技術團隊被黑客重創了幾輪後,林在山提出的這個新發展設想,讓大家重新燃燒起了鬥誌,也都有了更明確的奮鬥方向。
之前讓他們這些程序員做音樂論壇這種老掉牙的東西,其實是沒有太多激情的。
現在論壇積累起了足夠的人氣,林在山大手一揮,立刻就要給論壇轉型成很個性的互動社區,這可是質變性的升級!這讓這些公司元老級的程序員們都很亢奮。
他們都是在幹這行的,很清楚,這種新型社區要是發展好了,錢途無可限量!
未來他們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
而他們現在做的事,也從枯燥乏味的寫代碼,變成了有可能載入曆史的大事件!
這讓這些IT男的激情一下子就被點燃了,戰鬥力全都爆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