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種技藝,與他其中一件收藏極為相似,製作技藝或者製作時一個小小的習慣,幾乎就等於一個工匠的簽名,因此李老判斷,即便兩個人偶不是同一人做的,那兩位工匠的關係,也必定十分親近。
“那您知道那位工匠是誰?住在哪嗎?”
“這……不知道,隻知道那位工匠似乎居住在江浙滬一帶,作品很少,集中在三十年前左右,之後就再也沒見過類似的作品。”
三十年前?
君遙華瞥了眼電腦屏幕上的回帖。
時間地域倒是符合。
“李老,若是您記起與那位工匠相關的信息,請務必聯係我。”
“好。啊……等等,我想起來了,那人貌似姓胡。”
經過一番商討後,安怡然與君遙華一致認定,網上的那則回帖有調查的價值
當晚,安怡然立刻回帖,與對方取得聯係,請求他幫忙。
第二天一早,那位熱心的網友打來電話,提供的信息,比安怡然期待得到的還要多。
那位網友打電話給了自己還住在白鶴村的長輩,問清了關於那戶古怪手藝人家的傳言。
該家男主人姓胡,擅長的是祖傳的人偶製作技藝,原本在玩具廠車間工作,後來玩具廠倒閉,他也就失了業。
現在白鶴村還住著這胡姓手藝人妻子的表親。
網友還思慮周全地提供了該表親的住址。
所有信息,與君遙華調查出來的不謀而合,看來這白鶴村一行,勢在必得。
安怡然馬上與君遙華取得聯係,兩人即刻成行。
按著網友給的地址,在問過了數位村民之後,安怡然與君遙華,在白鶴村的角落裏找到了一間破舊的小屋。
說是房子,卻明顯與現代規規整整的房子相差甚遠,整座房子是用不規則的大石頭堆砌而成,以黃泥膠合,石頭與石頭的連接處,還能看到縫隙,屋頂用灰青色瓦片蓋著,一麵狹小的木門僅供一人通過,窗子用木條攔起,開在高於人頭的位置,小屋的牆角邊長滿了雜草。
這明顯解放前的破房子,現在還有人住?
安怡然與君遙華對視了一眼,上前敲門。
木門虛掩,她的手指剛接觸到殘破的木門,門就被推開了。
裏麵一片昏暗,僅靠小門和唯一的一扇小窗戶提供的光亮。
屋內,用青磚鋪地,磚上因潮濕長出了點點青苔,一個燒得焦黑的土灶頭上麵架著一口老舊的鐵鍋,灶頭旁邊不遠處堆滿了柴火,房內另一頭用幾根木頭,一張床板搭成一張簡易木窗,唯一較為完整的家具是床頭的一個落了紅漆的矮腳櫃。
房內似乎沒有任何人,安怡然有些失望地轉身,卻被君遙華拉住,君遙華指了指一個蜷縮在灶台邊,毫不起眼的灰色人影,若非他細心,恐怕兩人都被屋內黑漆漆的環境給騙過了。
君遙華率先踏入屋內,朝那弓著背的滿麵滄桑的老人打了聲招呼:“您好,請問您認識姓胡的人偶師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