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我們分頭行動。”
在安怡然和周瑤的眼睛,被各類檔案和回帖淹沒的時候,君遙華卻在自己的小洋房裏過著悠哉的愜意日子。
小洋房後,雜草重生的小院中,君遙華坐在木椅上,享受著藍紫色旗袍姑娘備好的甜點和紅茶以及明媚的陽光,而紅裙人偶卻端坐在木桌上,與他麵對麵互望。
人偶一動不動地坐在原地,幽深的玻璃眼珠,直視著君遙華,表情顯得陰森而靈異。
但君遙華卻嘴角帶著淺笑,絲毫不介意著詭異的視線,也沒急著開口,而是默默陪伴了人偶一下午,第二天依舊如此。
這般過了兩天,他終於放棄了讓她主動開口的想法,決定重新去拜訪洪夫人。
依舊是那套位於陸家嘴濱江豪宅區的房子,在君遙華的保證下,當洪夫人重新見到這個巧奪天工的人偶時,她顫抖的手撫上了人偶微涼的臉頰,一雙包含喜愛之情的眼,流連在人偶身上,就連關節等細小部位的細節都不放過。
“真是太美了。”她喃喃自語。
“夫人,今天來是想請教下關於人偶的事情。”君遙華緩緩開口,打斷了洪夫人的陶醉。
“什麼事?我知道的上次都已經告訴你們了呀。”
“我知道,上次真的是非常感謝夫人的幫助。”君遙華並沒有過多地談論他們找到高先生之後的事,而是選擇隱瞞,以免引起洪夫人恐慌。“我今天想問的是關於製作人偶的相關知識。”
“你問吧,我一定知無不言。”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人偶是不是在製作技藝上都會有所不同?”
“沒錯,不僅是時期和地區,就連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工匠,做出來的人偶都會有所不同。”洪夫人掀起紅裙人偶的袖子,指著關節連接部位說:“你看這裏,這種技藝就屬於有個人特色的,與我收藏的許多人偶都不一樣。”
聽到洪夫人這麼說,君遙華眼睛一亮,迫切地問:“那夫人可否看得出,這個人偶是什麼地方,什麼時期,或者什麼人做的?”
洪夫人仔細地將人偶的袖子恢複原狀,遺憾地搖了搖頭:“我喜歡收藏,也喜歡製作,但對於人偶背景知識了解淺薄,我隻知道製作這個人偶用到的技術,大概是二三十年前流行一時的,但具體哪裏,什麼人,我實在看不出來,那段時間,人們對於人偶的了解不多,從事手工製作人偶的更少,因而埋沒了許多有才華的人。”
她突然起身,到電話邊取過紙筆,對君遙華說:“不過,我知道有個人或許能夠解答你的問題。”說完,她在紙上寫下了一串電話號碼。
洪夫人推薦的人,是與她關係非常親密的一位同好,在國內人偶收藏界享有盛譽的一位老者。
老人原本是英籍華僑,在英國做的便是買賣古董人偶的生意,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後,滿懷憧憬的他,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重新改回了中國籍,盡管改革開放初期,民眾思想保守,無法理解老人的古怪嗜好,但老人卻依舊不改收藏手工人偶的愛好,對於人偶背景、技藝的研究有著相當深厚的造詣,若是他都無法道出個所以然,恐怕問便整個中國,都沒人能說出這人偶的來曆了。
在洪女士的力薦下,君遙華與老人約定在第二天上午八點上門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