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們在學校裏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這項調查是他們持續了十五年,從嬰兒到十幾歲的孩子各個年齡段,進行跟蹤調查所得出的結果。
男性的堅韌、大膽、果斷、自信、豪爽、獨立,這些特點往往是女性所不具備的,這就顯示出了父親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實踐證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賴於媽媽,但是在生活的關鍵時期、重大問題上,孩子往往依賴於爸爸。媽媽與孩子的談話往往是細致的,而爸爸與孩子談話往往具有哲理性。其實,相對媽媽來講,爸爸心胸更開闊一些,實踐範圍更廣泛一些,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相對比較理智,看得長遠,而且成熟的父親應變能力也較強。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教育有其特殊的價值。
哥倫布曾經說過:“世界是勇敢者的天下。”因為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都需要勇氣,而這份勇氣,也來源於從小自信心的培養。而自信心大多來自父親,因此,必須重視父親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受到母性教育已經夠多的了,嬰兒時多是母親喂養、照料;上幼兒園全是女老師的教育;上小學基本上是女老師的教育;初中階段又多是女老師;在家裏父親再放棄教育的責任,孩子從小到大受到的是一係列的女性教育,哪還會有陽剛之氣?都說現在是陰盛陽衰,孩子成長中接受的全是女性教育,能不“陰盛陽衰”嗎?女性教育代替不了男性教育。如果孩子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誌、思維方式等都會受到一定影響。缺鈣的孩子體不健,缺愛的孩子心不康。父親教育的缺失是一種痛,對孩子的成長是終身難以彌補的痛!
追溯中國的家庭教育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其實對有家庭教育傳統的中國來說,曆來就重視父親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古人用“天下無如父子親”來描述父子關係的親密程度,並對父親的責任定義在一個“教”字,認為:“父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父當以教為事”,要求父親們教好孩子,使其行為規範化,合乎社會要求。如果一個家庭不教子,會被指責“未盡父兄之責”。“養不教,父之過。”強調了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麵擔當的責任,而“有其父必有其子”則強調了父親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之大。
顏之推的家訓、曾國藩的家書和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堪稱父親角色研究的典範。北宋一位詩人在做了父親後寫下這樣兩句話:“鞠育教誨誠在吾,壽夭賢愚係與汝。”可以說把父親的職責提到一個很高的高度。
可是進入20世紀,由於受家庭分工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父親的職責漸漸隻鎖定在家外,父親教育逐漸在家庭中隱退,這不能不引起身為人父者的注意。
其實,一個好爸爸勝過好老師。爸爸是孩子人生的導師,一個好孩子離不開好爸爸的教育。如果你是一個孩子的父親,那麼你一定要為孩子負責,承擔起自己的教子責任。
快過聖誕節了,這一天,5歲的小男孩在家門口期盼著,等著爸爸下班回來。終於看到爸爸疲憊的身影朝家門口走來,小男孩高興地迎上去,仰著頭問爸爸:“爸爸,您1小時能掙多少錢?”爸爸勞累了一天,麵對孩子的這個問題有些不耐煩:“小孩子問這幹什麼?”小男孩用央求的目光看著父親:“我想知道,您能告訴我嗎?”“20美元。”父親沒好氣地說,然後自顧走進了房間。小男孩緊跟在父親身後,從口袋裏掏出10美元,在手裏揉搓著,然後小聲問父親:“爸爸,您能再借我10美元嗎?”父親越發不耐煩:“要錢幹什麼啊?你不是有零花錢嗎?”“到聖誕節的時候,我湊不夠20美元。”“為什麼要湊夠20美元?你需要買聖誕禮物嗎?”父親邊說邊掏出10美元,放在小男孩手裏。小男孩把兩張鈔票整理齊整,然後很鄭重地高舉到父親麵前:“爸爸,我能用這20美元買你1小時嗎?聖誕節的時候,求你用1小時陪我玩!”這位父親長時間無語,他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裏……
美國著名心理教育學家尼金?瑪洛娜女士曾呼籲:“當你早晨起來,打上領帶,匆匆奔向自己為之操勞和奮鬥的工作與事業時,您是否曾經認真地思考過自己對兒女所承擔的義務呢?”身為孩子父親的你,一定盡量增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每天都盡可能地拿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玩,和孩子一起看書、看電視。這種親密無間的相處,讓孩子把你當成最知心的朋友。除了讓孩子每天都看到你,你應該更多地在塑造女兒性格以及培養心理素質方麵傾注心力。媽媽多為孩子的飲食、起居操心,為孩子學習文化知識費力,而爸爸應該地注重孩子的內心培育。也許您是財富多多的企業家,也許您是赫赫有名的作家,也許您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可是,在所有的身份中,父親這一職務最值得您去付出心血。
從這個意義上說,父親是孩子眼中的第一快樂天使。大量事實也證明,終其對孩子一生的影響,一個合格的爸爸,勝過100個優秀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