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作業、考試出現差錯、丟分是孩子常見的“事故”。有的家長和老師見孩子“丟分”,不去認真地研究分析,而是沒頭沒腦地訓斥一頓,結果,孩子也不明白怎樣才能避免差錯或少丟分。應該幫助孩子認真分析錯題,查找丟分原因,然後尋找方法,對症下藥。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及時反思、認真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那麼,在今後孩子漫長的學業過程中,家長就可以少操許多心。
3.物色“學伴”增加興趣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孤獨就是壓力。現在的中、小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往往會感到“缺伴”的“孤獨”和學業的枯燥。家長可以在住所周圍或親朋好友中,為孩子尋找一個同年級或相鄰年級的孩子,邀請其來與孩子一道學習,也可帶孩子登門求教。當孩子有一兩個能說說話、談談心的“學伴”時,心理壓力就會輕得多。
4.不時校訪知“學情”
孩子學習成績的優劣與在校表現密切相關,家長的雙腿應勤快些,要經常到學校去,主動與老師取得聯係,與老師共同交流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現,以探討幫助其克服缺點的方法。有些家長從來不願去學校,甚至連開家長會也不得已而勉強前去,有的家長不知道老師姓王還是姓張。
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學情”,等於要孩子自己一個人承擔,壓力當然就大。
家長了解了“學情”,並幫孩子出出點子,這等於為孩子分擔了一部分壓力。當然,家長到學校去,也不宜過多,一般一個學期1-2次即可。
5.認真傾聽心中事
有壓力,就想傾訴,傾訴了,就能減輕壓力。當你感覺到孩子壓力很重時,家長要放下手裏的家務活,全神貫注地聽孩子道出心事,關注他的情緒,讓他感到被重視、被關注。
家長可以說這類話:“看得出來,你很不安(或委屈、傷心、失望……),不知該怎麼辦了。讓我們一起看看,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家長要主動與孩子溝通,溝通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戰勝自我。當家長成為孩子可信賴的朋友時,就可用挑戰性的語言,幫助他看清自己的不足與問題。例如,“你感到……不過,我怎麼感到並不像你說的那樣,是嗎?”“你前麵說……,現在又說……,我該怎樣理解你的話呢?”“你說別人認為你是這樣的,你卻認為自己不是這樣的,怎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距呢?”“你看這道題挺難,你做對了,不容易呀,再加把油,你準能行!”尊重孩子,充滿愛意與期望的溝通,往往能給孩子信心與力量,幫助她戰勝自己的恐懼與不自信,以積極的狀態麵對壓力。
6.優化環境求學樂
家庭環境的優劣對孩子的學習影響很大,家庭環境包括適當的空間、合理的時間和一個和睦的家庭氛圍,家長要盡最大的可能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具要簡明扼要,不要亂七八糟,要避免嘈雜的聲音,避免無謂的爭吵,特別是在臨考前,更要注意家庭環境的寧靜。在平時,要讓孩子有足夠的玩耍時間。良好的家庭環境能使孩子處於一種喜愛學習的狀態之中,學習的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在教育的路上和女兒一起成長
“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沒有幾個不想教育好自己子女的父母,尤其是在社會競爭壓力逐漸加大的今天。然而,現今的家庭教育問題似乎也越來越難。
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相當普遍地存在著重保輕教、重智輕德等片麵教育導向,教育行為表現出過分保護、過度幹涉、過高期望。
家長們不遺餘力地開發孩子的智力,購買大量課外書籍和輔導材料,聘請家教,送孩子上各類學習班,把學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中。家長們看重的隻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排名,並且對孩子學習標準普遍要求過高,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習——內在財富》中,對“學會做人”有這樣一段闡述:“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全麵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麵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是借助青少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立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人的成長是一個智力、非智力因素,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動態過程。成功的關鍵在於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質。國家督學周德藩認為,教孩子“學會做人”,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要通過家長的言傳與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努力教育培養孩子具有優良的品質、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