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是一種製度紅利釋放
領袖視點
作者:厲以寧
“社會和諧紅利,就是社會一定要建成一個和諧的社會,讓每人都有積極性,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積累才有和諧。”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方麵,主要是兩個重大的突破。一個突破就是,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因為過去隻提到,市場調節是基礎性調節,現在提決定性的作用,一切按市場規律、市場規則、市場競爭、市場價格來定。這就能夠促使效率的最大化。再者,減少了政府的直接幹預,就減少了貪汙腐敗的根源。這都是有好處的,效率也提高了。
另一個重要的,就是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這是我們基本經濟製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國有企業應該門戶開放,領域準入,允許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並且改為混合所有製。要鼓勵民營企業去參股國有企業,甚至控股混合所有製企業。這也是一種變革。
第三個方式就是,有條件的地方陸續要建立,或者是發展成為職工持股製度,走向混合所有製經濟。所有這些都是創造製度紅利的地方,改革的紅利、製度的紅利,將通過混合所有製的建立,包括國企、民企,都走向混合所有製,也包括職工的持股製度,隻有職工持股了,企業才能變革。這個跟中國的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
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是兩個層次的改革。作為高層次的,是資本配置體製的改革,因為重要問題在資源的配置。在這方麵有個重要的問題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一定要讓每種資本能充分發揮它的效率。長期以來,人們慣用的是生產效率,投入產出關係,多投入就有產出,少投入效益提高了,有同樣產出,這是生產效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經濟界逐漸重視資源配置效率。資源配置效率什麼意思?假定投入是既定的,A方是配置資源有N的效率,B方是配置資源有N+1效率,這樣的話資源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於是,資本市場的地位就重要了,產權交易平台就重要了,兼並重組就重要了,這是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有啟發的。國資委管資本不要去管企業!遇到國有企業的改革,怎麼改?人家已經是股份製企業了,都已經是上市公司了,國有企業有自己的法人治理結構,有完善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聘任總經理,這些起作用,你管它幹什麼?你不是把法人治理結構置於一邊了嗎?不擺脫行政幹預,行政管企業不如法人治理結構治理企業。它(國資委)管什麼呢?就管資本的進進出出。短期的部門、新興的產業,需要加強投資,國有資本可以進入。如果產能過剩了,如果是效益不好,國有資本可以撤出來,國有資本就用活了。把國有資本用到最有用的地方去,企業都是獨立經營主體。
《水滸傳》中寫道,林衝發配到滄州,路上經過柴進的莊上,柴進就留他住下了。莊上有一個教頭姓洪,洪教頭趾高氣揚、瞧不起人。人家說這是東京80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衝。他說,現在混飯吃的教頭太多了,他有本事敢跟我比嗎?林衝不願意比。林衝越不願意比,洪教頭就越趾高氣揚。這種情況之下,柴進都看不過去了,就說這位洪教頭最近才到莊上來,意思是他跟我沒什麼深交情,你就跟他比。跟他比,林衝打了一兩個回合就不打了,跳出來我認輸了。還沒施展武藝怎麼認輸了?他說,我還戴著枷呢。犯人戴枷怎麼施展武藝?於是請兩個公人給把他枷解開了。一解開,幾棍子就把洪教頭打翻在地,洪教頭滿麵羞慚、離莊而去。我們國有企業為什麼不能搞好?它戴枷的。到現在枷沒解掉,你怎麼施展武藝呢?所以說,一定要改。要讓國有企業按法人治理結構來治理,走獨立市場主體的道路。這就釋放了更多的製度紅利。
這兩個例子就說明了,我們的製度紅利是很多的。而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樣是釋放製度紅利的。而且很多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調整發展方式,建立新的發展方式。這個製度紅利其它國家也有,但有一個製度紅利,應該是像我們正在做的,不是城鎮化的紅利,不是建立混合所有製的紅利,也不是發展方式轉變的紅利,這個紅利別的國家都會有,但對我們來說,最大的製度紅利,是社會和諧紅利。社會和諧紅利,就是社會一定要建成一個和諧的社會,讓大家在這樣一個氣氛下,每人都有積極性,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這個是不一樣的。積累才有和諧。
(本文摘編自作者在2014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