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團隊最缺啥
人生
作者:李天田
“想當初”遭遇“我最牛”
回顧過去幾年來經手過的上萬份團隊士氣測評報告,不由得想揪住每一位四平八穩的“前浪”的領子大喊:“醒醒吧!你知道你的團隊最急缺啥?”
中國式團隊,天生五行缺“反饋”:從測評數據看無一例外,團隊成員評價最低的永遠是“近期曾經在工作環境中獲得表揚與認可”。
說到這裏又有人蹦出來了:“難道現在必須哄著下屬工作麼?”管理的方法依管理對象之不同而應變,而關於當前管理對象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我們說的已經夠多了。作為一名僥幸尚未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前浪”,此時最不應該想的就是“爺當年如何如何”。
由於種種習俗、教育、文化的原因,在中國式團隊中普遍依賴於“自上而下”的溝通路徑,而較缺乏基於反饋與再反饋的對話。而在少得可憐的反饋中,又多是以批評指責為主,極度缺乏正向的反饋。
反饋的誤區
這裏必須要澄清兩個基本事實:
第一,反饋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談話。也許你很善於談話甚至談心,但未必善於反饋,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反饋是針對於對方的行為狀態、以對方的實際情況為中心而展開的。談話則未必,甚至有可能恰恰相反。曾不止一個人告訴我:“在我最心衰力竭時,被老板叫去談話,半個小時後,覺得渾身充滿幹勁,像打了雞血一樣!可是,出了老板的辦公室,好像他什麼問題也都沒解決啊!”這種“雞血”式談話,不能說完全無用,但至少效果不佳。
第二,正向反饋並不是“告訴孩子你真棒”式的心靈雞湯,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讚賞”,而是發現對方行為中的優秀之處,引導他們將這些行為發展的更為完善的正向信息。
而正向信息當然不是“你怎麼想的啊,太差了”,也不是“哎呀,親愛的,你太好了”,而是當你部署了一項一周後的任務,而他在兩天內就加班加點完成,並且提出了非常務實的解決方案時,你要當即反饋:“這次做得非常好,特別是這套方案,非常務實、可操作性很強、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我很高興。希望你越來越好,如果有什麼問題,隨時來找我。”如果你將“加班加點提前完成”作為正向信息,那麼,對方下一次也許會更快交活兒,但有可能因此忽略工作質量;而如果把表揚的標準落在“可操作性”上,對方就會接收到“務實是最被認可的”這一正向信息。
無時無刻不反饋
當下,管理中的“反饋”需要適應幾個變化:一是高頻次,“網遊一代”天然生存在過度關注的成長環境中,注意力周期變短,他們需要比前輩更頻繁地反饋和再反饋;二是非正式,傳統的績效麵談必然無法適應高頻次這一要求,非正式的交流與談話在團隊建設中越來越重要;三是行為化,放棄價值觀宣教,將反饋的重點放在行為上。這並不是說價值觀不重要,恰恰相反,正因為太重要,才要從行為的校正中去不斷體現其精髓。
要做到這三點,就需要管理者主動“溶解”職級邊界,走出自己的獨立辦公室,花大量時間與團隊成員“泡”在一起。就像攜程的創始人之一梁建章重返攜程擔任CEO,為了重振公司,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自己的辦公位“取消”,根據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隨時搬到相關的部門去。唯有如此,你才能夠了解與感知每一個人的即時、真實狀態,並且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隨時隨地的反饋與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