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華盛頓郵報》遇上貝索斯(2 / 2)

說到底,紙媒的價值所在依然是其提供的內容,承載這些無形物質的介質可以有多種選擇,《華盛頓郵報》百年來積累的內容資源或在紙上或在屏上,其性質並不會改變。而《華盛頓郵報》是家百年老店,金字招牌的價值更是不能忽視。紙媒在現階段生存下來最有力的武器依然是傳統優勢。

深度報道包括調查性新聞一直是傳統媒體的優勢。美國媒體科研表明,用包括平板電腦在內的移動終端產品閱讀“長報道”的公眾大有人在。在新媒體時代,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候,媒體更應該做新聞業界的楷模。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現在已不是一個能夠允許嚴肅媒體再花費巨大成本進行創造的時代,因為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已經被顛覆,在收入大幅度下滑的時候,的確不可能支付巨大的成本去製造深度的內容。

在互聯網與傳統媒體的結合當中,曾有過不少失敗的例子,它們令《華盛頓郵報》的未來增加了不少未知數,貝索斯能創出一條前人未曾走過的成功之路嗎?

長遠價值

對於這筆跨界收購,商業法則和常理的解釋是:貝索斯要把《華盛頓郵報》與亞馬遜的發展戰略整合在一起。亞馬遜目前擁有海量的用戶、先進的數據挖掘和分析平台,但短板卻是雲信息平台。通過收購傳統媒體,將在最短時間內改善這塊短板,實現打造巨型信息服務平台的目標。

但如果將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與喬布斯收購皮克斯進行比較,再附帶看一下貝索斯過去曾經做過的那些匪夷所思的投資,或許會有另一個非主流答案。

與華爾街的“在商言商”不同,矽穀是個奇妙的地方,這裏生意與情懷、技術與藝術、科技與人文、商業與理想……可以並存,而這種跨界的交融理念正是創造一個個神奇故事的基礎。當年被蘋果驅逐之後的喬布斯選擇了收購一家逐年虧損、不招人待見的圖形技術公司皮克斯,經過10年超過5000萬美元的持續投資後,皮克斯成功轉型,最終被迪斯尼以76億美元收購。

這次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是在創造另一個神奇故事嗎?

回顧貝索斯那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投資:2011年,他決定耗資4200萬美元(個人出資),雇人在德克薩斯西部的一個山洞裏放置一口“萬年鍾”(秒鍾每一年走一刻度,世紀指針每一百年走一刻度,計劃能夠運行一萬年);捐款1500萬美元給普林斯頓大學建立大腦研究實驗室;自籌資金帶領一支海洋作業隊伍用三個星期的時間在大西洋海底打撈出阿波羅11號飛船的殘骸(最後捐給NASA)……

這些之間內在的聯係究竟是什麼?

貝索斯告訴我們:“一切都與長遠價值有關。”“萬年鍾”見證一萬年的時間流逝,大腦研究實驗室是為了理解人類的基礎性神經科學,太空宇航飛船則是未來宇宙殖民的必備設施,而《華盛頓郵報》代表的是文明社會永生不滅的傳播媒介。既然對擁有“長遠價值”的東西如此癡迷,貝索斯花些私人資金將《華盛頓郵報》收入囊中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