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特·希爾沃與大數據(2 / 2)

希爾沃還舉例說明為何當初信用評級機構無法預判次貸危機。排除一些主觀因素,比如信用機構為自己牟利可以不顧實際情況,不負責任地給出AAA的評級等,其實真正問題在於,信用評級機構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準確性和精準性是不同的概念。雖然其評價模型林林總總,包括了各種可能性下的各種細節,但這些模型本身就錯得離譜。這就好比在足球比賽中,有一名球員每次射門都能射中門框,這名球員的精準性可謂萬裏挑一,但他對球隊的貢獻有多大呢?

很多大數據的研究者往往會忽略一個問題:數據並不能自我證明,不管數據規模有多大,數據仍是人類設計的產物。無論什麼樣的大數據工具,如計算軟件框架等,並不能讓人們的思維避免偏移、中斷或出現錯誤假設。在大數據試圖反映我們的真實情況時,這些因素特別重要,然而我們經常被愚弄,“執著地”認為,計算結果比人類的觀念更客觀。

真正有用的預測,首先要收集大量信息,並作出客觀的假設,其後根據事實的發展,予以不斷調整。

事實也印證了希爾沃的說法,一些從事大數據研究的公司表示,篩查數據可以提供信息,但其前提是使用時要了解數據不能揭露的信息,大數據有大數據的偏見,因為它低估了測量不了的東西,比如直覺和感召力。由電腦係統做主是大勢所趨,但不能消除人的判斷,客觀真實的人為判斷是對係統進行修正的基礎。

希爾沃的忠告

令人鼓舞的是,近期一項對64個國家及地區1700名首席營銷官開展的調查顯示,麵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71%的企業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來應對挑戰,這對國內的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企業來說,不啻為天賜良機。

但機遇並不等於成功,打算在大數據領域有所作為的企業管理者們應謹記希爾沃的忠告:社會的進步是一個艱辛的過程,而想要成為進步的推動者更是艱難無比。當你們著手解決一個問題時,切記保持專注。在多數情況下,我們無法處理龐雜無序的數據,擁有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我們能更好地預測,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能夠對所有的東西進行很精準的預測,每當你給產品添加一項新功能時,你距離自己想要的回報就遠了一步。

“如果你是初創企業,不妨嚐試一些還沒有人涉足的領域,如果企業在這些領域擁有有效的數據,並可以提供相應的分析手段,那麼更容易獲得成功。”希爾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