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忽視的“消費金融”(1 / 1)

被忽視的“消費金融”

視野

作者:周穎

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一方麵是實體經濟的艱難複蘇,但另一方麵,一個經濟奇觀也舉世矚目:我國的居民儲蓄餘額正站在曆史最高點。

根據央行2013年9月數據,居民儲蓄餘額已經連續3個月站在43萬億元的曆史高點上。更新的數據雖然沒有公布,但到11月份,居民儲蓄“縮水”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實體經濟的艱難與居民儲蓄額的曆史高位有必然聯係嗎?當然,因為消費和實體經濟從來都是一對“親兄弟”。

而當前的問題在於,消費到底該如何拉動實體經濟?啟動消費引擎的過程中,到底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消費金融才是儲蓄破局關鍵

從與我們有一定相似性的近鄰韓國身上,其實可以看到破局的關鍵。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韓國經濟的畸形結構迫切需要轉型,必須由出口導向型轉為內需驅動型經濟。而突破口,最終選在了政府強力推動信用卡產業的發展方麵。事實證明,韓國政府的做法取得了成功,信用卡產業的發展有效刺激了內需。1999年後短短兩三年時間內,韓國國內需求迅速替代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其實很多發達國家,市場充分發展的突破口,都選在了消費金融方麵。因為消費金融能在不動用消費者積蓄的前提下,開發其購買力。

而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最嚴重的問題是,雖然近年來提出了“內需拉動經濟”的口號,但對消費背後的關鍵構件——消費金融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這樣事實上把消費置於了一個自生自滅的位置上。如此才出現居民儲蓄突破曆史高位的局麵。

應該說,重視消費,但輕視消費金融,恰恰是目前經濟政策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但是,以為提高居民收入就能增加消費,這種明顯缺乏金融思維的理念,依然影響巨大。因為讓人們不僅有錢,而且敢花、會花,才是解決巨額儲蓄的兩個重要方麵。消費金融正是讓中國人“會花”的關鍵。從另一方麵看,隻有會花,才能進一步推動“敢花”。會花與敢花之間,本身就是一對辯證關係。

中國經濟的真正絆腳石

如今,雖然銀行在信用卡業務方麵的創新力度越來越大,以發卡時間的變化為例,最新的創新是,光大銀行信用卡已經推出60秒取卡的“自助發卡係統”,把行業內通常12天完成的事情,壓縮到幾乎實時取卡的程度。但即使這樣,消費金融的創新還有許多門檻。

首先一個門檻,是我國的傳統金融政策,並沒有對消費金融和信貸金融實現差別化監管,以至於對消費金融的管製力度過大。乃至2013年兩會期間,中國銀聯總裁許羅德的提案就是呼籲差別化監管、放鬆對信用卡的限製、降低消費金融公司市場準入門檻等。

其次,有效啟動消費金融先要激活“心髒”——完善的征信體係。而目前中國征信體係建設嚴重滯後,征信法律法規不健全、部門信息條塊分割,正是消費金融的絆腳石。

但消費金融的發展,畢竟是大勢所趨,政策上的忽略,何嚐不是企業的機會呢?隻是,這需要企業布局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