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要被美國國債綁架到幾時?
視野
作者:馬光遠
美國2014年財年從2013年10月1日開始,但由於美國兩黨在2014年財政預算問題,以及提高美國債務上限問題上的分歧,美國聯邦政府非核心部門一度停擺。若不是兩黨在10月17日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就提高債務上限問題達成了妥協,否則美國政府將麵臨債務違約。那對全球經濟而言,無疑是災難性結果。
美國國債的扭曲邏輯
要明白該問題的嚴重性,需先解釋所謂的“債務上限”。它源於美國憲法關於政府收支的基本理念:政府花錢必須經過國會批準。但“債務上限”的設定本身是個悖論:隨著美國經濟規模的擴大,以及政府開支的增加,特別是多年以來,美國政府赤字生存的模式,使美國政府要麼持久保持財政盈餘,要麼削減支出,否則,債務上限不斷上提是為必然。其實為避免美國債務違約,美國債務上限已經累計提高上百次。
然而,作為技術活的債務上限問題本身,卻成為美國兩黨爭奪政治籌碼的工具。特別是在上一次,即2011年8月,共和黨將提高債務上限問題與奧巴馬的醫改,以及減稅等問題捆綁,上演了美國債務上限設立以及最不負責的鬧劇。當時對美國違約的恐慌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美國信用評級甚至遭到曆史性下調。但該事件並未給美國政客以足夠教訓,因為在全球經濟都仰仗美國以及美元的時候,最不希望美國違約的是可憐的債權人,而非美國自己。於是,一個極其扭曲的現象出現了:美國龐大的公共債務以及外債最終如何償還不得而知,但美國海外債權人卻必須一致相信:美國肯定能還錢,否則將是他們最大的災難。基於該邏輯,2011年8月鬧劇之後,美國借債成本並沒有明顯上升,包括中日在內的全球債權人選擇“相信”美國,而繼續投資美國國債。
這顯然慣壞了美國。這一次,共和黨卷土重來,將提高債務上限與2014年預算以及醫改問題捆綁,提出提高上限的前提是奧巴馬政府放棄2010年通過的醫改法案——奧巴馬最引以自豪的政績。奧巴馬的不讓步,直接導致10月1日政府非核心部門的關門歇業。美國目前的債務上限為16.7萬億美元,若不是10月17日前提高了上限,美國政府差點會出現還不了錢的尷尬。
其實,共和黨最終與奧巴馬政府達成妥協的可能性本來就極大。因為如果一定“死磕”導致美國債務違約,這是共和黨政客根本承擔不起的罪名——如果美國真的違約,以美元為唯一儲備貨幣的全球貨幣體係將崩潰,美元霸權最終終結,這是任何一個政黨都不敢妄為的。
中國的尷尬是自己造成的
而在這場鬧劇中最尷尬的角色,莫過於中日這兩大美國海外最大的債主。美國兩黨打架,感覺最痛的卻是債權國,一旦兩黨真的入戲太深,玩違約遊戲,直接持有近1.3萬億美元美國國債的中國將成最大受害國,多年來依靠出口辛苦積累的綠票子可能化為烏有。此時更奇特的一幕上演:美國兩黨“演習”,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卻不斷“喊停”,這種尷尬角色和痛苦,恐怕在美國每一次談判債務上限時都要經曆。
坦率而言,美國兩黨之所以敢在債務上限問題上胡鬧,與中日等債權國的縱容不無關係。若無中國多年來提供的廉價資金,美國也不會如此享受舉債度日的模式。中國要求美國“負責任”的同時,更應反思,為什麼要陷自己於尷尬?對於一個人均收入位居全球100名之後,一直通過各種優惠措施吸引資金的國家,卻把自己的資金廉價地借給人均收入高於自己20多倍的全球最富裕國家,這很荒唐!解決之道,並非外彙儲備投資多元化,而應反思:中國為什麼要通過人為壓低人民幣彙率,鼓勵出口,積累如此多外彙,而非優化資源配置,將資金和購買力留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