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是一句值得每個人銘記的格言。無數人因為養成了隨意、馬虎的習慣以及對生活敷衍了事的態度,所以終其一生都默默無聞。細想一下,你的內心也應該有所觸動吧!
分享不是損失,而是收獲
我的一個侄兒本來在重點班,但是他常和我說希望換班,因為他們班上的同學太小氣了,不願意借筆記,明明自己完成了一輪複習,卻說自己還沒有看過書;每次考完他們都說自己考得很糟糕,但是成績下來時偏偏是那些哭得最凶的人考得最好……他覺得班上的人太虛偽、太小氣了,他受不了。
其實,我發現這些現象在很多高中都有,而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一方麵是競爭的壓力讓那些孩子們不敢輕易泄露自己的真實水平,另一方麵,他們也是受到了家長的影響。我經常聽到有家長這樣告訴自己的孩子:“給你帶的零食可別給別人分啊,你自己吃就行了。”“你的電腦別借給同學用,當心給你用壞了。”“別人問你問題的時候,別把你知道的都告訴他,當心他都學會了超過你。”……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想讓他主動跟別人分享,那簡直比登天還難。
在這裏,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學會分享,懂得感謝,這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分享是一種美德,而對於處在成長期的青少年來說,分享更是一種成長的必需品。而且,分享的過程也是體現自身優越感的過程。因為,在分享的過程中,你會從心底產生一種自豪感。
英國作家肖伯納曾經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蘋果,那麼我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將各有兩種思想。”由此可見,分享能讓我們獲得更多。
20世紀30年代,英國送奶公司送到訂戶門口的牛奶,既沒有蓋子也不封口,因此,麻雀和紅襟鳥可以很容易地喝到凝固在奶瓶上層的奶油皮。後來,牛奶公司把奶瓶口用錫箔紙封起來,防止鳥兒偷食。沒想到,20年後,英國的麻雀都學會了用嘴把奶瓶的錫箔紙啄開,繼續吃它們喜愛的奶油皮。然而,同樣的20年過去了,紅襟鳥卻一直沒學會這種方法。原來麻雀是群居的鳥類,常常一起行動,當某隻麻雀發現了啄破錫箔紙的方法,就可以教別的麻雀。而紅襟鳥則喜歡獨居,它們的溝通僅止於求偶和對於侵犯者的驅逐。因此,就算有某隻紅襟鳥發現錫箔紙可以被啄破,其他的鳥也無從知曉。
動物是這樣,人亦如此。分享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可以使我們更快成長。我們正值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在獨立鑽研的同時,要學會與大家分享新發現、新成果,彼此分享,創造一種積極互動的關係,讓自己更好地成長。
當然,主動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這需要一定的勇氣。但是,當你將自己的零食與別人分享、將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告訴別人、把自己的學習筆跡主動借給別人的時候,你會發現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了解到,許多國際性教育機構調查和研究認為,學會分享、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已經是新世紀學習的顯著特征。我們可以與他人分享情緒上的感受、內心的想法,分享學習和生活中的失敗與成功的體驗,也可以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大家共有的成果。此外,在分享中,我們可以以群體智慧來解決個別的問題、以群體智慧來探討個人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這樣有利於培養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的精神,有利於促進大家共同學習和進步。可以說,學會分享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國內著名成功學專家黑幼龍先生認為,分享是一個挖掘個人潛力的好方法。而著名的“周哈裏窗戶理論”也指出,每個人的內在都像一扇窗,分成四個方塊。第一塊是自己看得到、別人也看得到的部分;第二塊是自己看得到、別人看不到的;第三塊是別人看得到、自己卻看不到的;第四塊則是自己和別人都沒有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