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勞動者呼喚高質量就業。由於勞動力資源日益稀缺,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價值越來越得到重視。同時,由於家庭條件和受教育程度的改善,新生代農民工對待遇水平、就業環境、職業發展、子女入學和社會保障等基本生活條件的改善,有著更高的期望值,他們更加注重維護自己權益,在勞動力供給結構出現變化的情況下,勞動者這種呼聲將越來越強。
(三)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目前,福建省人力資源市場每月求人倍率(勞動力需求/勞動力供給)基本在1.1~1.2之間,一直保持需求大於供給的態勢。企業如果依然停留在“中國組裝”“世界工廠”的低附加值模式,不主動向自主研發、自主品牌模式進行轉型,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將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
(四)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勞動力短缺導致勞動力價格上漲,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漲,如果企業不能有效轉移升級,從依靠低廉的勞動力盈利模式轉變到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的模式,必然導致企業收益下降,資本收益率下降,遏製資本投資,企業數量及規模增長速度下降,最終導致經濟發展速度下降。
三、勞動力供求矛盾對策分析
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日趨枯竭,可以預見勞動力短缺的現象在當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將繼續,積極采取應對措施,解決勞動力供求矛盾,對福建乃至全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一)完善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健全政府促進就業責任製度,加快健全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係,加快消除影響勞動者合理流動和穩定就業的製度門檻和政策障礙,推進建立統一規範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健全全省公共就業信息平台建設,促進勞動力供求雙方有效銜接,完善和扶持就業創業政策體係,營造有利於就業創業的社會環境。加強省內外勞務協作,推進校企合作、村企合作,拓寬人力資源增量。開展淡旺季用工調劑試點,盤活人力資源存量,緩解季節性、階段性用工短缺。
(二)推進就業質量改善提高。逐步消除勞動力市場中城鄉、地區、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製度障礙和就業歧視,為勞動者提供更加公平的就業機會。貫徹落實福建省委、省政府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八項措施,完善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各項製度,暢通多層次的農民工維權渠道,合力推進城市教育、衛生、戶籍、治安管理、交通、住房等公共服務資源全麵向農民工開放,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進城農民實現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實現身份和生活方式的轉換,營造適宜農民工的穩定就業環境。
(三)推進產業轉移和企業轉型升級。今後產業發展重點應著眼於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積極推進製造類企業與生產性服務類企業對接,充分利用稅收、財政等手段,鼓勵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創設自有品牌,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提升企業生產過程自動化、裝備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
立足於產業結構的需求,合理確定職業教育和學曆教育所占比重,針對勞動力供求存在的“對接偏差”,采取傾斜性舉措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研究製定提升產業工人隊伍素質的綜合政策,啟動實施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著力提升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水平,壯大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在勞動力供給有限情況下著力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為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有力支撐。結合產業升級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聰明才智,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加大創業扶持力度,讓創業帶動就業。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和萬名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計劃。
從國家層麵來說,逐步放寬計劃生育政策、采取延遲退休政策,提高勞動力人口總量;破除省際戶籍製度樊籬,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對解決勞動力短缺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