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社會需求是成才的方向(3)(2 / 3)

五,要不斷地加強學習,充實自己。大學生走出校園,決不意味著學習的終結,步入社會隻意味著新一輪學習的開始,要在社會的大舞台上充實自己。在努力獵取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加強哲學和辯證法的學習,這兩門學科將使你終身受益。我們有不少學生,不少青年人,看問題容易絕對化,不是好就是壞,不是正就是負,不是愛就是恨,缺乏多向思維。辯證法教我們辯證地看問題,積極調節個人心境,練就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的功夫,這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一個人如果走進思維的死胡同,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好事看成壞事,看不到危機中的生機、黑暗中的光明,長此以往,將會變成思維狹窄的僵化之人。

其三:

大一新生:我想對你說

大學生在畢業時常常會談到這樣一個話題—假如讓我重新開始大學生活……並由此發出諸多的遺憾和感慨。更有人詼諧地將大學生活比喻成魯迅先生的四本書: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傷逝》,大四《朝花夕拾》。從大學生畢業的實際情況來看,出現了不同層次的分化:有些同學如願考上研究生;有些同學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有些同學卻因成績不合格,不能如期畢業;有的同學因為各種各樣原因受處分,畢業時處分不能撤銷,影響自己的就業。同樣是大學生最終為什麼有如此差別?分析其原因,沒有好好地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往往是導致失誤的關鍵所在。

如果說高中以前的教育是一種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則是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專才教育,是與受教育者將來的就業與成才更為直接的教育。大學生如果不從大學一年級起按照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提前規劃好自己的大學生活,很難想象大學4年後會取得什麼樣的結果。另一方麵,大學生活與中小學生活有著天壤之別,學習需要自己主動、有計劃地安排,經濟上需要自主支配,為了提高綜合素質,參加社會實踐或各種社團活動等都需要自主抉擇、合理分配精力、合理安排時間。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切合實際的計劃,不可能獲得成功。而目標的確立,計劃的製訂,首先應該從職業生涯的設計開始。

職業生涯設計是一個人對一生職業發展道路的設想與規劃。一個人對自己職業道路最終目標的把握要在工作數年、取得相當經驗後獲得,但對已確定專業方向的大學生來說,從大學一年級開始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是很有必要的。那麼,對於我們的大學一年級學生來說,如何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呢?

首先,可以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設計職業生涯。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正是確定職業方向和職業目標的依據。專業知識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要一知半解,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要勇於鑽研,將專業知識的精深與社會知識的廣博有機結合。

其次,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來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有關資料表明,一個人對某項工作有興趣,那麼他能發揮80%~90%的才能,反之,隻能發揮20%~30%的潛能。

再次,根據社會的需要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配置是由社會決定的,我們應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適應我們,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開拓廣闊的天地。同時,學校也會根據社會的需要調整相關的專業設置,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更適合社會的需要。

最後,努力將自己塑造成“一主兩翼”的複合型人才。“一主”是指廣博、紮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技能,“兩翼”是指英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英語應用能力,主要是適應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隨著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廣泛普及、IT業飛速發展,電子商務已逐步成為時尚。不掌握計算機和外語,在未來的競爭中將處於不利的地位。

其四:

求職體會

進入大學三年級,生活的重心從校園生活一下子轉到了求職上。在求職的幾個月中,學生們跑過大大小小的招聘會,去過很多的單位麵試,體會了接到麵試通知時的興奮、等待結果時的焦急、麵試失敗的失落,在形形色色的麵試中積攢了一些經驗。

(一)要有麵對失敗的勇氣

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人才資源,除了掌握好本專業、本領域甚至交叉專業或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以外,很重要的一條是要有意識地培養做人的成熟性,善於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挑戰自我、發展自我。在人生態度上,要對己對事認真負責;既有對失敗的心理承受力,又有從失敗中總結教訓的智慧,更有接受多次挑戰而不氣餒的勇氣。我認為求職的過程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的過程,甚至有脫胎換骨的感覺。特別是麵對失敗,有痛苦、有悔恨、有教訓、有發現、有進步。同學中有的先後經曆過名牌大公司“過五關斬六將”的篩選,一次次的沉重打擊,一次次的丟麵子,但最終仍然脫穎而出,成為名牌大公司精挑細選後的贏家。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有一個世界名牌大公司讓應聘大學生進行六輪筆試,三輪口試。勝者是在失敗多次的基礎上拚搏出來的。這其中的經曆可以成為他一生的財富。